本学期品德教研组研讨主题“设计有效活动,落实活动目标”
3 posters
注重活动实效 闪现生命灵动
让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巧设问题,让学生“动脑”
2、模拟生活,让学生“动心”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恰好《品德与生活》也正是这样,课堂上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有的是有趣的教学游戏,有的是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的活动都能为老师提供许多教育的机会。在活生生的生活情境中,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从而引导孩子们认识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发展能力,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让孩子们“动心”。,把道德寓于孩子们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孩子们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3、感受生活,让学生“动情”
4、走向生活,让学生“动行”
1、巧设问题,让学生“动脑”
2、模拟生活,让学生“动心”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恰好《品德与生活》也正是这样,课堂上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有的是有趣的教学游戏,有的是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的活动都能为老师提供许多教育的机会。在活生生的生活情境中,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从而引导孩子们认识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发展能力,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让孩子们“动心”。,把道德寓于孩子们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孩子们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3、感受生活,让学生“动情”
4、走向生活,让学生“动行”
大道刘明- 帖子数 : 191
注册日期 : 11-03-01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的特征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的特征
1.生活性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的学习更离不开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有效设计要关注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道德、感悟道德,最终达到品德的建构,品德的发展。
2.多元性
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背景使得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都不尽相同。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有效设计的多元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关注教学中的共性,还应关注本班学生的共性与每个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3.系统性
在实施课堂教学设计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既关注内容整体分布,又细察单元内容安排,避免教学内容的前后重复。我们还应认真地读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幅图、每一个标点符号的意义,理解范例和话题的作用,品味编者的设计思想。
4.灵活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案”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不可动摇的预设方案,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活动均要围绕“教案”展开并受到“教案”程式的严格制约。这种“约定式”的教学仅仅是教师意志的体现,而忽视了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1.生活性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的学习更离不开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有效设计要关注生活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道德、感悟道德,最终达到品德的建构,品德的发展。
2.多元性
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背景使得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都不尽相同。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有效设计的多元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关注教学中的共性,还应关注本班学生的共性与每个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3.系统性
在实施课堂教学设计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既关注内容整体分布,又细察单元内容安排,避免教学内容的前后重复。我们还应认真地读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幅图、每一个标点符号的意义,理解范例和话题的作用,品味编者的设计思想。
4.灵活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案”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不可动摇的预设方案,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活动均要围绕“教案”展开并受到“教案”程式的严格制约。这种“约定式”的教学仅仅是教师意志的体现,而忽视了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王岩- 帖子数 : 31
注册日期 : 11-02-23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为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的课堂教学实效服务的,应与所设计的教学活动相适应。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交互组织教学。
⑴ 在学习规模上,有个人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班级教学等。
⑵ 在学习形式上,有分层、实践、合作、开放、个别化、网络交互等。
⑶ 在座位安排上,有秧田式、马鞍形、环形、圆形、分区形、盒状形、簇拥形等。
⑴ 在学习规模上,有个人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班级教学等。
⑵ 在学习形式上,有分层、实践、合作、开放、个别化、网络交互等。
⑶ 在座位安排上,有秧田式、马鞍形、环形、圆形、分区形、盒状形、簇拥形等。
王岩- 帖子数 : 31
注册日期 : 11-02-23
回复: 本学期品德教研组研讨主题“设计有效活动,落实活动目标”
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创设活动情境,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也正是这样,课堂上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有实地采访调查,快乐的教学游戏,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还有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的活动都为老师提供教育的机会。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那么,课堂活动情境的创设就很重要了。孩子们是充满童趣的,平时老师们在设计活动情境时不妨设计吸引孩子们的活动。上海华师大附小的陈燕老师在上《我会好好吃》这课时,就做得很好。一年级的小朋友,如果老师只对他们说要多吃这个,少吃那个,给他们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学生一时是不能接受的。而陈老师巧妙设计就在于创设了“小陈自助餐厅”的情景,让学生自由选择午餐,之后通过课件直观地展示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再一次地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菜谱进行修改,达到合理饮食的目的。活动中,学生既玩到,又学到,是“润物细无声”的最佳体现。
2、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实”起来
《品德与生活》课要培养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儿童。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来。只有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是老师必须认识到的。例如我校老师在上《春天来了》这课时,先利用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日历引导学生找到“立春”,进而带领学生走进“春姑娘”的世界,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在哪里找到了“春姑娘”,这节课的最后,老师也设计了一个“争当环保小能手”的活动,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生活中是怎么爱护环境的。孩子们各个畅所欲言,非常地高兴。这样的教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孩子们接受都非常自然!
3、提供足够时间,使教学活动“高效”起来
儿童的生活是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连续的过程。不同的时令、节气、环境和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从而提高活动实效。所以,我们要灵活安排活动计划,对活动时间长的内容及早做出安排。如在进行二上《金色的秋天》这一主题探究时,可以给学生较长的时间准备,让孩子们做好活动记录,观察日记,你在秋天里发现了什么?随时写一写你发现的东西,以及图片、资料的搜集,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秋天的图片,或者动手画一画、拍一拍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都能感受秋天的美,了解秋天的知识,使孩子们的认知更加系统化。
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老师们也应该及时地去督促、检查、反馈,如在上《看我多精神》这一主题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课外还要多监督,多做评价,既保证学生活动的持续进行,也利于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活动效果更实在。
1、创设活动情境,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也正是这样,课堂上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有实地采访调查,快乐的教学游戏,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还有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的活动都为老师提供教育的机会。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那么,课堂活动情境的创设就很重要了。孩子们是充满童趣的,平时老师们在设计活动情境时不妨设计吸引孩子们的活动。上海华师大附小的陈燕老师在上《我会好好吃》这课时,就做得很好。一年级的小朋友,如果老师只对他们说要多吃这个,少吃那个,给他们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学生一时是不能接受的。而陈老师巧妙设计就在于创设了“小陈自助餐厅”的情景,让学生自由选择午餐,之后通过课件直观地展示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所在,再一次地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菜谱进行修改,达到合理饮食的目的。活动中,学生既玩到,又学到,是“润物细无声”的最佳体现。
2、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实”起来
《品德与生活》课要培养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儿童。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来。只有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是老师必须认识到的。例如我校老师在上《春天来了》这课时,先利用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日历引导学生找到“立春”,进而带领学生走进“春姑娘”的世界,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在哪里找到了“春姑娘”,这节课的最后,老师也设计了一个“争当环保小能手”的活动,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生活中是怎么爱护环境的。孩子们各个畅所欲言,非常地高兴。这样的教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孩子们接受都非常自然!
3、提供足够时间,使教学活动“高效”起来
儿童的生活是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连续的过程。不同的时令、节气、环境和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从而提高活动实效。所以,我们要灵活安排活动计划,对活动时间长的内容及早做出安排。如在进行二上《金色的秋天》这一主题探究时,可以给学生较长的时间准备,让孩子们做好活动记录,观察日记,你在秋天里发现了什么?随时写一写你发现的东西,以及图片、资料的搜集,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秋天的图片,或者动手画一画、拍一拍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都能感受秋天的美,了解秋天的知识,使孩子们的认知更加系统化。
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老师们也应该及时地去督促、检查、反馈,如在上《看我多精神》这一主题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课外还要多监督,多做评价,既保证学生活动的持续进行,也利于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活动效果更实在。
大道刘明- 帖子数 : 191
注册日期 : 11-03-01
回复: 本学期品德教研组研讨主题“设计有效活动,落实活动目标”
我们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注意克服那种为了片面追求活动形式丰富新颖,而忽视了活动的精度,使活动内容既缺乏逻辑联系,又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
.
王岩- 帖子数 : 31
注册日期 : 11-02-23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