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8 课 《盐到哪里去了》 教学设计
2 posters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8 课 《盐到哪里去了》 教学设计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杜庄镇大道小学 姜非
教学理念:
本节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此单元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此为原则,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猜测勾起悬念——动手实验操作——总结”此过程,不仅学到科技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技能。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在此活动中尝试了当科学家的成功与喜悦,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2)、科学知识: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一起学习。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分离的实验。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沙子、铁粉、食盐、锯末、白糖、烧杯5只、玻璃棒1个、水。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故事:有个国王,他皇宫里有许多盐,但他非常吝啬,从来不分给老百姓吃,老百姓没有盐吃,有的百姓前去偷运,绝大多数被砍头。可有一个从皇宫里向外面拉水的人,天天能偷运到盐,分给老百姓。拉水的人把盐放到哪里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师板书:盐到哪里去了。
盐真的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可以化到水中吗?其他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吗?同学们想研究吗?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导入,既揭示了课堂研究的主题,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和学习热情,既有启发性,科学性,又有针对性,趣味性。]
二、预测现象,设计方案。
1、认识实验物体:学生依次打开装有沙子、铁粉、食盐、锯末、白糖的小包,认识物体的状态。(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颗粒状固体)
2、预测实验现象:如果把这5种物体分别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把预测现象填入书中表格)
[设计意图: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跳跃式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并不是天生俱有,而是从小着手培养。]
3、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你们已经把猜想记录下来了,但是大家知道猜想不是事实,不一定正确。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怎样做?(做实验)
师:那么这个实验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试验方案,同时要注意小组分工。(组长、记录员、观察员)
4、小组代表汇报设计方案:教师适时点拨:我们大家人人都可以当小老师,可以对同学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补充、修改和质疑。
三、实验验证猜想,培养探究能力。
1、现在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进行试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看实验要求: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每只杯中的水量、放入固体量和搅拌的次数要相同。
2)、使用玻璃棒搅拌时深入液体底部,但不要碰到烧杯底部,均匀搅拌。
3)、仔细观察试验现象及水的变化,把实验结果认真记录到实验报告单上。
4)、小组分工明确,注意安全,保持安静。
[设计意图:做实验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小学生年纪小,加上好奇心强,难免做实验时会发生弄坏实验器皿的现象,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实验,告诉他们实验方法。]
2、学生做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上。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并适当指导。
加入水中的物体 预计的现象 实际的现象 水的变化
沙
铁粉
食盐
锯末
白糖
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依据标准分类。
师:请各实验小组的组长汇报你组在实验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学生汇报)
[打印]师:同学们,你组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的?又是怎样分类的呢?请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并将自己确定的标准和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分类标准 分类结果
标准1
标准2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分类标准并从中分类,这是对观察到的现象的一个升华的阶段,每个科学家都必须经过“猜想——实验探究——整理总结”此过程,在这环节中,学生尝试了当一回小小的科学家。]
4、水到渠成,理解“溶解”内涵。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分类,我们知道了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后不会化在水里还能看见,而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后,就会化在水里看不见。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糖粒和盐粒到哪里去了?(指名说说)从而引出“溶解”的概念---------像食盐或白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就做溶解。后请学生齐读此概念。
[设计意图:在理解此概念时,并不是直接得把这句话读一读,而是深入地做实验后,让学生体会到食盐和白糖到哪里去了,从而理解什么叫溶解。这种顺藤摸瓜的方式让学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5、学以致用,转化技能。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容易在水中溶解呢?
[设计意图:我们教给学生知识,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学到的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把知识转化成技能。]
四、探究“分离”。(课件)
1、引入:这些不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你们有什么方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吗?(学生交流)
2、你们设计的方法真多,老师也想了一个分离的方法,大家要不要看看,(课件演示)想不想动手试试呢!好,让我们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方法动手试试吧!(放音乐)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实验情况。实验暂时先做到这,你们的实验成功了吗?哪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
[设计意图:把沙、铁粉、锯末等这一类不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对已经有实验基础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故此环节的教学时间较短。只要学生明白用“过滤”的分法分离就行了,在此环节中,巩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课堂上,我们能用这些方法分离出不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那么像盐这样容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你们能想办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吗?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共同研究吧!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棒,真像小小科学家。刘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课中表现的更出色。
[设计意图:像盐这样容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用什么方法分离呢?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网络、书籍中搜集资料,自己解决难题,为下节课奠定基础。]
杜庄镇大道小学 姜非
教学理念:
本节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此单元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此为原则,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猜测勾起悬念——动手实验操作——总结”此过程,不仅学到科技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技能。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在此活动中尝试了当科学家的成功与喜悦,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2)、科学知识: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一起学习。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分离的实验。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沙子、铁粉、食盐、锯末、白糖、烧杯5只、玻璃棒1个、水。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故事:有个国王,他皇宫里有许多盐,但他非常吝啬,从来不分给老百姓吃,老百姓没有盐吃,有的百姓前去偷运,绝大多数被砍头。可有一个从皇宫里向外面拉水的人,天天能偷运到盐,分给老百姓。拉水的人把盐放到哪里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师板书:盐到哪里去了。
盐真的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可以化到水中吗?其他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吗?同学们想研究吗?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导入,既揭示了课堂研究的主题,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和学习热情,既有启发性,科学性,又有针对性,趣味性。]
二、预测现象,设计方案。
1、认识实验物体:学生依次打开装有沙子、铁粉、食盐、锯末、白糖的小包,认识物体的状态。(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颗粒状固体)
2、预测实验现象:如果把这5种物体分别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把预测现象填入书中表格)
[设计意图: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跳跃式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并不是天生俱有,而是从小着手培养。]
3、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你们已经把猜想记录下来了,但是大家知道猜想不是事实,不一定正确。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怎样做?(做实验)
师:那么这个实验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试验方案,同时要注意小组分工。(组长、记录员、观察员)
4、小组代表汇报设计方案:教师适时点拨:我们大家人人都可以当小老师,可以对同学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补充、修改和质疑。
三、实验验证猜想,培养探究能力。
1、现在根据你们设计的方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进行试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看实验要求: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每只杯中的水量、放入固体量和搅拌的次数要相同。
2)、使用玻璃棒搅拌时深入液体底部,但不要碰到烧杯底部,均匀搅拌。
3)、仔细观察试验现象及水的变化,把实验结果认真记录到实验报告单上。
4)、小组分工明确,注意安全,保持安静。
[设计意图:做实验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小学生年纪小,加上好奇心强,难免做实验时会发生弄坏实验器皿的现象,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实验,告诉他们实验方法。]
2、学生做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上。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并适当指导。
加入水中的物体 预计的现象 实际的现象 水的变化
沙
铁粉
食盐
锯末
白糖
3、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依据标准分类。
师:请各实验小组的组长汇报你组在实验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学生汇报)
[打印]师:同学们,你组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的?又是怎样分类的呢?请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并将自己确定的标准和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分类标准 分类结果
标准1
标准2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分类标准并从中分类,这是对观察到的现象的一个升华的阶段,每个科学家都必须经过“猜想——实验探究——整理总结”此过程,在这环节中,学生尝试了当一回小小的科学家。]
4、水到渠成,理解“溶解”内涵。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分类,我们知道了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后不会化在水里还能看见,而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后,就会化在水里看不见。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糖粒和盐粒到哪里去了?(指名说说)从而引出“溶解”的概念---------像食盐或白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就做溶解。后请学生齐读此概念。
[设计意图:在理解此概念时,并不是直接得把这句话读一读,而是深入地做实验后,让学生体会到食盐和白糖到哪里去了,从而理解什么叫溶解。这种顺藤摸瓜的方式让学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5、学以致用,转化技能。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容易在水中溶解呢?
[设计意图:我们教给学生知识,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学到的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把知识转化成技能。]
四、探究“分离”。(课件)
1、引入:这些不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你们有什么方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吗?(学生交流)
2、你们设计的方法真多,老师也想了一个分离的方法,大家要不要看看,(课件演示)想不想动手试试呢!好,让我们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方法动手试试吧!(放音乐)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实验情况。实验暂时先做到这,你们的实验成功了吗?哪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
[设计意图:把沙、铁粉、锯末等这一类不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对已经有实验基础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故此环节的教学时间较短。只要学生明白用“过滤”的分法分离就行了,在此环节中,巩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课堂上,我们能用这些方法分离出不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那么像盐这样容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你们能想办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吗?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共同研究吧!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棒,真像小小科学家。刘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课中表现的更出色。
[设计意图:像盐这样容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用什么方法分离呢?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网络、书籍中搜集资料,自己解决难题,为下节课奠定基础。]
刘宏- 帖子数 : 43
注册日期 : 11-02-24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