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几分之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小数加减法》《测量较长的距离》教学设计
2 posters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几分之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小数加减法》《测量较长的距离》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高庄小学 李亚芹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5、10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突破
重难点
1、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2、认识分数,了解几分几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
教学突破
通过涂色活动的直观认识、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师生的互动、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认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和分数线及其表示的意义。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平均分成两份和一个没有平均分成两份的圆形硬纸片各一张,涂色表示、、、的圆形示意图各一张;学生准备每人一张有4个空白圆的纸片和一张有2个三等分圆的纸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1.教师讲《西游记》的故事,通过师徒四人分两张饼的故事引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示意图片。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两种分法的看法。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段《西游记》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天中午从一户人家化来两张饼,唐僧建议两人分吃一张,唐僧和沙僧的一张饼是这样分的
出示平均分成两份的示意图。
师:贪吃的猪八戒说:“我和猴哥的这张我来分。”他是这样分的。
边说边出示不平均分成两份的示意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两种分饼的情况,说一说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可能回答:
●沙僧分的公平,猪八戒分的不公平。
●沙僧把饼平均分成了两份,猪八戒没有把饼平均分。
●猪八戒贪吃,吃的多,只顾自己。……
2.分别讨论两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
师:对,我们做事要先想到别人,不能只顾自己。那唐僧和沙僧分饼的方法叫什么?一份是几分之几?怎样用分数表示?
●这样分饼的方法叫平均分,一份是二分之一,用1/2表示。
师:那猪八戒的分法叫平均分吗?为什么?
●不叫平均分,因为两份的大小不一样。
二、认识分数
1.认识三分之几。
(1)教师拿出涂色表示的圆,让学生观察交流有哪些发现。
师:同学们,请观察老师手中的这个圆,你有哪些发现?
出示涂色表示的圆。
●这个圆平均分成了3份。
●涂色的一份占这个圆的三分之一,用1/3表示。
教师在图中写上 ,贴在黑板上。
师:谁来说说这个的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生:“3”表示把圆平均分成3份,“1”表示涂色的1份。
(2)提出“拿出平均分成三份的圆,自己把其中的2份涂色”的要求,给学生一定的操作时间,然后,展示涂色的结果。
师:看来同学们对“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涂色用 1/3表示”掌握的不错。下面请你们拿出老师发的把一个平均分成3份的圆,自己把其中的2份涂色。
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涂色(或画线)。然后全班展示,教师把自己准备的图贴在黑板上。师生对话。
(3)让学生观察图,并鼓励学生“说一说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怎样用分数表示?”在师生对话、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表示的意义及与的关系。
师:观察涂色的圆:一个圆平均分成了3份,把其中的2份涂色,谁能说一说涂色的部分占这个圆的几分之几?怎样用分数表示?
生:涂色部分占这个圆的三分之二,写出分数线在横线下面写3,在横线上面写2。
师:说的对,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把其中的2份涂色,涂色部分占这个圆的三分之二,用2/3表示。
教师边说边在圆下写出,并让学生读一读。
师:2/3 的“3”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3”表示把圆平均分成了3份,“2”表示涂色的是2份。
●“2”表示把2份涂色。
师: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把其中的1份涂色,涂色部分占这个圆的1/3,把另一份也涂色,2个就是2/3。
边说边在圆上写出 。
2.认识四分之几。
(1)教师拿出涂色表示的圆,让学生观察,交流发现了什么?
师:看老师手里的这个圆,你发现了什么?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4份。
生:涂色部分占这个圆的1/4。
教师把表示的圆贴在黑板上,并在图中涂色的部分写上1/4。
师:谁来说说4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生:4表示把圆平均分成了4份,1表示涂色的部分占1份。
(2)提出 “拿出平均分成4份的图,分别把其中的2份、3份涂色,并用分数表示”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均分成4份的圆,分别把其中的2份、3份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试一试!
学生涂色,写分数,教师个别指导。
(3)先交流展示学生涂色和写出的分数。然后,讨论“为什么用2/4或3/4表示涂色部分?”给学生充分表述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杰作展示给大家看!
展示学生表示的涂色圆填写的分数,并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指名回答问题。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圆的涂色部分为什么用2/4表示?这个圆的涂色部分为什么用3/4表示?
学生可能回答:
●把圆平均分成4份,把1份涂色是1/4,把2份涂色就是2个1/4,是;3份涂色就是3个1/4。
●这个圆平均分成了4份,涂2份是2/4,涂3份是3/4。
●因为里面有2个1/4,里面有 3个1/4 。
……
师:谁来说一说3/4中的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生:“4”表示平均分成4份,3表示把3份涂色。
3.讨论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关系。教师分别提出:“里面有几个,、 里面各有几个”的问题,由学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1/2、1/3、2/3、1/4、2/4、3/4 等分数,谁来说一说,2/3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
●里面有2个1/3 。
师:那2/4、3/4里面各有几个呢?
●里面有2个1/4。
●里面有3个1/4。
4.认识分数。教师总结以前所学的分数,然后以3/4为例,介绍分母、分子和分数线。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像1/2、1/2、1/4、2/4、3/4、这些数,都叫做分数。你们知道吗?分数里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如:,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4叫做“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份数线上面的3 叫做“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边讲解边板书:
3 ……分子
--- ……分数线
4 ……分母
三、尝试练习
1.提出“试一试”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写分数。并要求同桌互相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3/4的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
●分母4表示平均分成4份,分子3表示其中的3份。
如果学生说“分母4表示把圆平均分成4份,分子3表示把3份涂色”。教师可进行启发性对话。如:“把圆换成正方形行不行?换成一个西瓜行不行?”
师:现在,请同学们每人写出两个不同的分数,说一说分母和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写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自主写分数,教师巡视。
2.先指名汇报写出的分数,再说分母和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写的分数,说一说分子和分母各是多少?
学生说,教师板书。
●我写的分数的分子是5,分母是6。
教师板书:5/6
师:这个分数的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
●分母是6,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6份;分子是5表示其中的5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关注第一副图、第三副图的学习情况。
师:请大家看练一练的第1题“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同学独立把答案写在书上。
学生做答,集体订正。
师:(1)题用什么分数表示?
● 3/8。
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
●表示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其中涂色的是3份。
●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涂了3个。
2.练一练的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各自的涂法,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效果。
师:请同学们看第2题,“涂色表示各图下面的分数”,自己完成。
学生独立做答,集体订正。
3.练一练第3题,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再回答。最后,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
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和分数有关的问题,请认真阅读第3题。
学生读题。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从题中知道了什么?
●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了6份,每人吃了。
●问题是三口人,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说说是怎么想的?
●每人吃一块,就是每人吃,三口人吃了3个。共吃了这张饼的。
师:根据上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每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两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五、知识拓展
通过106页的知识窗,教师介绍有关分数的知识。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分数,你想了解古代人怎样表示分数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知识窗的内容。教师边读边解释知识窗。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
像1/3、2/3、2/4、3/4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
在3/4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
分子表示有几个几分之一;
分母表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几分;
分数线以上的是分子,分数线以下的是分母。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平山营小学 韩芳
教学内容:新课标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
多媒体播放录像:美丽的花园式学校操场上(泥地),许多小朋友在嬉戏玩耍,与美丽的环境相比,操场上好象缺了点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见机引导。(要给操场铺上一层人造草坪)
提出问题:在铺草坪之前首先要了解哪些信息呢?从中由学生提出先要知道这个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多少。而且经过小议得出:用面积单位去测量的方法不可行,最好有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二、猜测、实验、论证,解决问题。
1、猜想
请你们大胆地猜猜看,长方形的面积会和它的什么有关?
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一般都会猜到与它的长和宽有关),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长、宽的变化引起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变化的动画。
2、两次实验
师:同学们,接下来你们想进一步研究什么问题了呢?
生: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
师:你们喜欢自己来探索这个问题吗?好,通过实验解决问题是我们科学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问题好吗?
(1)实验一: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意摆一些长方形。
实验要求:
1、你摆的长方形一排有几个?一共有几排?共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这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填入表中)
长(厘米) 宽(厘米) 1平方厘米
正方形的个数 面积(平方厘米)
第1个
长方形
第2个
长方形
第3个
长方形
交流汇报:小组代表把自己组内摆的情况根据记录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将数据输入表中。并让学生依据实验要求说一说思考过程。从中初步感悟每排的个数(长所包含的个数)×排数(宽所包含的个数)=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实验思索: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了哪些想法?
师:同学们的这些想法都有一定道理,说明你们很会钻研问题,但是这些长方形都是我们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来的,似乎还不是很有说服力,你们想使自己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吗?好,我们再来进行第二次实验。
(2)实验二: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屏幕出示:
实验前的猜测:先猜测一下这几个长方形中各能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学生此时基本都能猜中,让他们带着这一直觉经验进行实验有利于结论得出。)
实验要求: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记录单的表中。
长方形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1) 4 1
(2) 5 2
(3) 8 3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将数据输入实验2的记录表中)。
3、实验讨论,得出结论:
(1)讨论:观察分析你们在两次实验中的得出的数据,你能发现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各有什么关系吗?(学生稍作讨论。)
(2)结论: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教师择机板书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介绍字母公式S=a×b
(3)理解:要求长方形的面积就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4)简单应用(略)
4、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运用长方形上午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根据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和边的名称,你认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生讨论后回答,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并介绍字母公式S=a×a
三、应用结论,返回生活
1、解决课始问题:现在我们再来回顾操场铺人造草坪的问题,要知道操场的面积,该怎么办,谁来谈谈你的想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播放录像:由本班的两个小朋友实地测量操场的长、宽并汇报测量结果。
学生计算操场的面积。
2、延伸:据了解,每平方米人造草坪的价格大约是58元,请你预算一下,咱们学校操场大约要投资多少钱?
3、解决手帕的实际问题。
出示: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是20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由学生独立解决。同桌互批互评
4、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测量
5、找一找,编一编,解一解
引导学生在身边找一些实际问题编成应用题,并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如:找一块窗户玻璃量一量长和宽,并计算它的面积等等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大深港小学 李月
教学目标:
1、 通过商品价格,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认识小数的过程。
2、 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3、 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随学习数学知识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4、 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1、 同学们,老师想先做个调查。
【出示:25元 7.25元 8.80元 0.58元】
这些数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 同学们自由回答。
2、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超市逛一逛,好吗?
生打开书74页并看情境图。
师:这是超市的一角,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物品的价格吗?
3、在这些数里,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是我们还没学呢?
在这些数里只有1个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数(25),它是我们以前就认识的整数。其它用来表示价格的数是没学过的。
4、观察这些没学过的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5、你知道小圆点叫什么名字吗?这样的数又叫什么数吗?请同学们看书的P74。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6、小结:像 7.25 8.80 0.58 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小数点。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小数)
二、结合生活,探索小数的读、写法
(一)小数的读、写法。
1、师: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小数点本领可真不小,它在数的中间一站,把数分成了两部分,这样的数应该怎么读呢?可把老师难住了,谁来帮帮我呢?谁会读这些数?
出示商品标价:小熊7.25元、风筝8.80元、布娃娃11.30元等]
你是怎么会读的,是从哪里学的?
读的真好,我们按照他的读法一起读一遍吧。
2、 师:读了这么多小数,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读?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个你在平时生活中认识的一个小数。
好,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把你想的小数写下来。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我们来评一评,他们写得怎么样?
4、 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写?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二)知识调色板。
1、练习:(第2题) 生独立完成。
2、判断:
(1)3.73读作:三点七十三. ( )
(2)零点三零七写作:0.307. ( )
(3)五十点二零八写作:5.208. ( )
3、游戏:小蜜蜂采蜜。P75 1
找到采蜜最快的那个组:你们怎么采蜜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师:你分析得好极了!(板书:元角分)
4、练习:P75 3
5、游戏:用0、6、8及小数点“.”四个卡片你能摆出几个小数?摆完后记录下来,读一读,集体汇报。
三、感受生活中的小数。
1、读出下面的句子.
(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2、写出下面括号里的数.
(1)小明的身高是(一点二五)米。
(2)丽丽的视力是(四点九)和(五点零)。
(3)非洲大甲虫长(十四点八五九)厘米,重(九十九点七九)克.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小数。想一想:你还在哪儿看见过或用过小数?说一说吧。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们说的很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小数。
四、引导总结,反思过程
1、想一想,小数的产生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好处?
2、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自己的表现你满意吗?
课题:小数加减法
高庄小学 李秀丽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 78、79页.
教学目标:
1. 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计算的过程。
2. 会计算一位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知道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
3. 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课前准备:购物小票、计算卡、课件。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师生谈话,提出小数加减计算问题。让学生看书,了解图中的信息和问题,并把4元5角,2元4角改成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并且知道生活中经常用到小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8页上面的图,说一说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事情?
●一个阿姨正在买鸡蛋和豆腐。
●售货员说:鸡蛋4元5角,豆腐2元4角。
●阿姨问:一共多少钱?
学生说信息,教师板书:鸡蛋4元5角,
豆腐2元4角。
师:4元5角、2元4角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怎样表示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
鸡蛋:4元5角 4.5元
豆腐:2元4角 2.4元
二、自主学习
1.小数加法。
(1)提出帮阿姨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钱”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这位阿姨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学生自己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如果学生想不出,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提出。师生共同计算。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算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可能用到的方法:
(1)2元+4元=6元
4角+5角=9角.
6元+9角=6元9角
(2)2.4元=24角
(或2元4角=24角)
4.5元=45角
(或4元5角=45角)
24角+45角=69角=6.9元
学生说,教师板书出来。
师:很好!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帮助阿姨计算出了一共用6.9元。计算买鸡蛋和豆腐一共要花多少钱。可以列出加法算式用竖式计算。谁知道怎样写算式?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作为参与者提出来。
教师板书横式和竖式,特别强调小数点对齐。
4.5+2.4=
师:这个竖式和过去我们认识的加减法竖式有什么不同?
生:加数中多了一个小数点。
师:怎样计算?学生说,教师完成板书。
4.5+2.4=6.9(元)
(3)让学生把第一种算法与竖式比较,使学生了解这两种算法的共同点是元加元,角加角。接着讨论,在竖式中,小数点对齐和相同数位相加有什么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单位的数对齐。
师:观察第(1)种算法和加法竖式计算,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
●都是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
●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第2种说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启发并总结元加元,角加角,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在这个竖式中,小数点对齐和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1:小数点对齐就是元和元对齐,角和角对齐,因为小数点左边是元,右边是角。
生2: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单位的数对齐。
师:对,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的数对齐。所以,小数加法和我们以前的加法竖式的道理是一样的。谁来说一说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
师总结计算方法。
(1)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2)从低位加起。
2.小数减法。
(1)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
师:同学们帮助阿姨解决了一共花多少钱的问题,而且还学会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现在,谁能根据阿姨买东西的事情,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呢?
生:买鸡蛋比豆腐多花了多少钱?(买豆腐比鸡蛋少花了多少钱?)
师:很好,请同学们自己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出来。
学生试算,请两人板演。
(2)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然后讨论: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讲清为什么?
师: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的两个竖式,谁算的和这两种不一样?
如果没有,请板演的同学说算法。
师:刚才,我们已经做了小数的加法和小数的减法,谁能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法应该注意什么?
生1:第一,小数点对齐;第二,从低位算起。(师随机板书: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生2:计算的结果中千万别忘记了点小数点。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小数加减法计算。学生做完后,全班交流,对全部做对的给予表扬。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加减计算的方法,现在看练一练第1题。看谁计算又快又对,并且书写的整齐工整。
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订正计算结果。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看书了解书中的信息,然后提出题目要求,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师:刚才的小数加减计算完成的很好,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看练一练第2题,有几种学习用具,请你从这些学具中,任选两种,并算出需要多少钱?
3.练一练第3题。
(1)让学生看书了解题中有什么,价钱是多少,然后为自己安排一份午饭,并充分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买学习用品的问题,如果你和你的同学一块儿外出的话,能解决吃饭中的问题吗?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3题。
学生看书。
师:说一说快餐店里都有那些东西?价钱是多少?
学生说出题中的信息。
师:你喜欢吃什么?请给自己安排一份午餐,算一算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自己安排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进行合理饮食的指导。
(2)提出安排5个人用餐的问题,学生算完后,全班交流。
师:自己午餐就按自己喜欢吃的安排就行了,如果你和四名同学一起在快餐店吃饭,怎样安排?同学合作安排一下,算出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计算后交流,要关注安排午餐时的想法。
(3)提出限定每人不超过5元,安排5个人用餐的问题。计算后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的午餐安排的不错,但是,如果限定每人不超过5元,你能安排的又丰富又合适吗?试一试。
学生安排完后,计算,最后交流。
《测量较长的距离》教学设计
杜庄镇大道小学 薛冬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一段路程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较长距离,并亲身体验步测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自身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皮尺、绳子。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师提问: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还记得1米、1分米、1厘米都有多长的吗?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用手势表示各单位,为下面学习做准备】
二、 活动一:10米有多长。
1、 师生一起在操场上用皮尺测量出10米长的一段距离。要注意对学生的测量方式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操场上上一节数学课。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把皮尺,我们先分小组测量出10米长的一段距离。为了测量的更准确,请大家注意在测量时不要把皮尺拉得过松或过紧。
【设计意图:变换上课场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是本课学习活动的实际需要。测量可让学生直接感受“10米”的长度。】
2、感知10米有多长。
(1)让学生并排站在一起,看看10米长的距离可以站多少名同学。
师:刚才我们测量出了10米的一段距离,10米到底有多长?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
请各组同学并排站在一起,看10米长的距离可以站一起,看几个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对10米长度的直观体验,并感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2)再让每个学生走一走,看走10米长的距离需要几步。
师:每个同学再实际走一走,看10米长的距离你需要走几步?
(3)提出观察周围环境的要求,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积极交流。
刚才我们亲自站了站,走了走,感受了10米有多长,请大家再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大约是10米。
三、活动二:测量操场的周长
1、提出测量操场一周的长的活动要求,指导学生分组并决定测量方法。如,皮尺量,步测,先量出一段绳子,再用量绳子量。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对10米长的距离有了一定的感受,接下来我们分组测量操场的长度,每个小组先商量好测量的方法,再分工进行。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给予指点。
【设计意图:提出先商量好,测量方法的要求目的是使小组在测量方式上达成共识,有助于合作解决问题。】
2、 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重点让学生交流自己小组的测量方法、过程及测量的结果。
师:哪个组愿意说一说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预设:
我们组是用卷尺进行测量的,一次测量不完,先做标记,再接着测量。最后测量出操场长200米。
我们组是用10米长的绳子测量的,操场长210米。
我们组是用步测,先量出一步有多长,再数绕操场走一周,数一数走了多少步,就知道操场一周长170米。
……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丰富学生的测量活动经验,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3、 结合测量的结果,讨论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一些。使学生了解到用皮尺测量既方便又准确。
师:刚才每个小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测量,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方法进行评价。最后得这样的测量活动,用皮尺量更好一些。
【设计意图:在方法多样化的基础上选优,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在对比中体验、感知最优方法的科学性。】
四、做一做
第1题,提出活动要求并指导计算方法。让学生实际多走几次,求出平均值。
第2题,利用第1题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走的时间估算操场一周的长,然后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第3题,留下课下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记录。
高庄小学 李亚芹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5、10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突破
重难点
1、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2、认识分数,了解几分几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
教学突破
通过涂色活动的直观认识、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师生的互动、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认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和分数线及其表示的意义。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平均分成两份和一个没有平均分成两份的圆形硬纸片各一张,涂色表示、、、的圆形示意图各一张;学生准备每人一张有4个空白圆的纸片和一张有2个三等分圆的纸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1.教师讲《西游记》的故事,通过师徒四人分两张饼的故事引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示意图片。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两种分法的看法。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段《西游记》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天中午从一户人家化来两张饼,唐僧建议两人分吃一张,唐僧和沙僧的一张饼是这样分的
出示平均分成两份的示意图。
师:贪吃的猪八戒说:“我和猴哥的这张我来分。”他是这样分的。
边说边出示不平均分成两份的示意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两种分饼的情况,说一说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可能回答:
●沙僧分的公平,猪八戒分的不公平。
●沙僧把饼平均分成了两份,猪八戒没有把饼平均分。
●猪八戒贪吃,吃的多,只顾自己。……
2.分别讨论两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
师:对,我们做事要先想到别人,不能只顾自己。那唐僧和沙僧分饼的方法叫什么?一份是几分之几?怎样用分数表示?
●这样分饼的方法叫平均分,一份是二分之一,用1/2表示。
师:那猪八戒的分法叫平均分吗?为什么?
●不叫平均分,因为两份的大小不一样。
二、认识分数
1.认识三分之几。
(1)教师拿出涂色表示的圆,让学生观察交流有哪些发现。
师:同学们,请观察老师手中的这个圆,你有哪些发现?
出示涂色表示的圆。
●这个圆平均分成了3份。
●涂色的一份占这个圆的三分之一,用1/3表示。
教师在图中写上 ,贴在黑板上。
师:谁来说说这个的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生:“3”表示把圆平均分成3份,“1”表示涂色的1份。
(2)提出“拿出平均分成三份的圆,自己把其中的2份涂色”的要求,给学生一定的操作时间,然后,展示涂色的结果。
师:看来同学们对“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涂色用 1/3表示”掌握的不错。下面请你们拿出老师发的把一个平均分成3份的圆,自己把其中的2份涂色。
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涂色(或画线)。然后全班展示,教师把自己准备的图贴在黑板上。师生对话。
(3)让学生观察图,并鼓励学生“说一说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怎样用分数表示?”在师生对话、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表示的意义及与的关系。
师:观察涂色的圆:一个圆平均分成了3份,把其中的2份涂色,谁能说一说涂色的部分占这个圆的几分之几?怎样用分数表示?
生:涂色部分占这个圆的三分之二,写出分数线在横线下面写3,在横线上面写2。
师:说的对,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把其中的2份涂色,涂色部分占这个圆的三分之二,用2/3表示。
教师边说边在圆下写出,并让学生读一读。
师:2/3 的“3”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3”表示把圆平均分成了3份,“2”表示涂色的是2份。
●“2”表示把2份涂色。
师: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把其中的1份涂色,涂色部分占这个圆的1/3,把另一份也涂色,2个就是2/3。
边说边在圆上写出 。
2.认识四分之几。
(1)教师拿出涂色表示的圆,让学生观察,交流发现了什么?
师:看老师手里的这个圆,你发现了什么?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4份。
生:涂色部分占这个圆的1/4。
教师把表示的圆贴在黑板上,并在图中涂色的部分写上1/4。
师:谁来说说4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生:4表示把圆平均分成了4份,1表示涂色的部分占1份。
(2)提出 “拿出平均分成4份的图,分别把其中的2份、3份涂色,并用分数表示”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均分成4份的圆,分别把其中的2份、3份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试一试!
学生涂色,写分数,教师个别指导。
(3)先交流展示学生涂色和写出的分数。然后,讨论“为什么用2/4或3/4表示涂色部分?”给学生充分表述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杰作展示给大家看!
展示学生表示的涂色圆填写的分数,并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指名回答问题。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圆的涂色部分为什么用2/4表示?这个圆的涂色部分为什么用3/4表示?
学生可能回答:
●把圆平均分成4份,把1份涂色是1/4,把2份涂色就是2个1/4,是;3份涂色就是3个1/4。
●这个圆平均分成了4份,涂2份是2/4,涂3份是3/4。
●因为里面有2个1/4,里面有 3个1/4 。
……
师:谁来说一说3/4中的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生:“4”表示平均分成4份,3表示把3份涂色。
3.讨论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关系。教师分别提出:“里面有几个,、 里面各有几个”的问题,由学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1/2、1/3、2/3、1/4、2/4、3/4 等分数,谁来说一说,2/3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
●里面有2个1/3 。
师:那2/4、3/4里面各有几个呢?
●里面有2个1/4。
●里面有3个1/4。
4.认识分数。教师总结以前所学的分数,然后以3/4为例,介绍分母、分子和分数线。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像1/2、1/2、1/4、2/4、3/4、这些数,都叫做分数。你们知道吗?分数里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如:,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4叫做“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份数线上面的3 叫做“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边讲解边板书:
3 ……分子
--- ……分数线
4 ……分母
三、尝试练习
1.提出“试一试”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写分数。并要求同桌互相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3/4的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
●分母4表示平均分成4份,分子3表示其中的3份。
如果学生说“分母4表示把圆平均分成4份,分子3表示把3份涂色”。教师可进行启发性对话。如:“把圆换成正方形行不行?换成一个西瓜行不行?”
师:现在,请同学们每人写出两个不同的分数,说一说分母和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写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自主写分数,教师巡视。
2.先指名汇报写出的分数,再说分母和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写的分数,说一说分子和分母各是多少?
学生说,教师板书。
●我写的分数的分子是5,分母是6。
教师板书:5/6
师:这个分数的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
●分母是6,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6份;分子是5表示其中的5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关注第一副图、第三副图的学习情况。
师:请大家看练一练的第1题“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同学独立把答案写在书上。
学生做答,集体订正。
师:(1)题用什么分数表示?
● 3/8。
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
●表示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其中涂色的是3份。
●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涂了3个。
2.练一练的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各自的涂法,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效果。
师:请同学们看第2题,“涂色表示各图下面的分数”,自己完成。
学生独立做答,集体订正。
3.练一练第3题,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再回答。最后,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
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和分数有关的问题,请认真阅读第3题。
学生读题。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从题中知道了什么?
●把一张饼平均分成了6份,每人吃了。
●问题是三口人,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说说是怎么想的?
●每人吃一块,就是每人吃,三口人吃了3个。共吃了这张饼的。
师:根据上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每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两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五、知识拓展
通过106页的知识窗,教师介绍有关分数的知识。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分数,你想了解古代人怎样表示分数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知识窗的内容。教师边读边解释知识窗。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
像1/3、2/3、2/4、3/4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
在3/4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
分子表示有几个几分之一;
分母表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几分;
分数线以上的是分子,分数线以下的是分母。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平山营小学 韩芳
教学内容:新课标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3.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
多媒体播放录像:美丽的花园式学校操场上(泥地),许多小朋友在嬉戏玩耍,与美丽的环境相比,操场上好象缺了点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见机引导。(要给操场铺上一层人造草坪)
提出问题:在铺草坪之前首先要了解哪些信息呢?从中由学生提出先要知道这个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多少。而且经过小议得出:用面积单位去测量的方法不可行,最好有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二、猜测、实验、论证,解决问题。
1、猜想
请你们大胆地猜猜看,长方形的面积会和它的什么有关?
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一般都会猜到与它的长和宽有关),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长、宽的变化引起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变化的动画。
2、两次实验
师:同学们,接下来你们想进一步研究什么问题了呢?
生: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
师:你们喜欢自己来探索这个问题吗?好,通过实验解决问题是我们科学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问题好吗?
(1)实验一: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意摆一些长方形。
实验要求:
1、你摆的长方形一排有几个?一共有几排?共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这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填入表中)
长(厘米) 宽(厘米) 1平方厘米
正方形的个数 面积(平方厘米)
第1个
长方形
第2个
长方形
第3个
长方形
交流汇报:小组代表把自己组内摆的情况根据记录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将数据输入表中。并让学生依据实验要求说一说思考过程。从中初步感悟每排的个数(长所包含的个数)×排数(宽所包含的个数)=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实验思索: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了哪些想法?
师:同学们的这些想法都有一定道理,说明你们很会钻研问题,但是这些长方形都是我们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来的,似乎还不是很有说服力,你们想使自己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吗?好,我们再来进行第二次实验。
(2)实验二: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屏幕出示:
实验前的猜测:先猜测一下这几个长方形中各能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学生此时基本都能猜中,让他们带着这一直觉经验进行实验有利于结论得出。)
实验要求: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记录单的表中。
长方形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1) 4 1
(2) 5 2
(3) 8 3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将数据输入实验2的记录表中)。
3、实验讨论,得出结论:
(1)讨论:观察分析你们在两次实验中的得出的数据,你能发现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各有什么关系吗?(学生稍作讨论。)
(2)结论: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教师择机板书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介绍字母公式S=a×b
(3)理解:要求长方形的面积就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4)简单应用(略)
4、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运用长方形上午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根据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和边的名称,你认为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生讨论后回答,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并介绍字母公式S=a×a
三、应用结论,返回生活
1、解决课始问题:现在我们再来回顾操场铺人造草坪的问题,要知道操场的面积,该怎么办,谁来谈谈你的想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播放录像:由本班的两个小朋友实地测量操场的长、宽并汇报测量结果。
学生计算操场的面积。
2、延伸:据了解,每平方米人造草坪的价格大约是58元,请你预算一下,咱们学校操场大约要投资多少钱?
3、解决手帕的实际问题。
出示: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是20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由学生独立解决。同桌互批互评
4、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测量
5、找一找,编一编,解一解
引导学生在身边找一些实际问题编成应用题,并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如:找一块窗户玻璃量一量长和宽,并计算它的面积等等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大深港小学 李月
教学目标:
1、 通过商品价格,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认识小数的过程。
2、 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3、 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随学习数学知识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4、 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1、 同学们,老师想先做个调查。
【出示:25元 7.25元 8.80元 0.58元】
这些数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 同学们自由回答。
2、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超市逛一逛,好吗?
生打开书74页并看情境图。
师:这是超市的一角,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物品的价格吗?
3、在这些数里,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是我们还没学呢?
在这些数里只有1个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数(25),它是我们以前就认识的整数。其它用来表示价格的数是没学过的。
4、观察这些没学过的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5、你知道小圆点叫什么名字吗?这样的数又叫什么数吗?请同学们看书的P74。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6、小结:像 7.25 8.80 0.58 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小数点。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小数)
二、结合生活,探索小数的读、写法
(一)小数的读、写法。
1、师: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小数点本领可真不小,它在数的中间一站,把数分成了两部分,这样的数应该怎么读呢?可把老师难住了,谁来帮帮我呢?谁会读这些数?
出示商品标价:小熊7.25元、风筝8.80元、布娃娃11.30元等]
你是怎么会读的,是从哪里学的?
读的真好,我们按照他的读法一起读一遍吧。
2、 师:读了这么多小数,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读?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个你在平时生活中认识的一个小数。
好,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把你想的小数写下来。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我们来评一评,他们写得怎么样?
4、 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写?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二)知识调色板。
1、练习:(第2题) 生独立完成。
2、判断:
(1)3.73读作:三点七十三. ( )
(2)零点三零七写作:0.307. ( )
(3)五十点二零八写作:5.208. ( )
3、游戏:小蜜蜂采蜜。P75 1
找到采蜜最快的那个组:你们怎么采蜜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师:你分析得好极了!(板书:元角分)
4、练习:P75 3
5、游戏:用0、6、8及小数点“.”四个卡片你能摆出几个小数?摆完后记录下来,读一读,集体汇报。
三、感受生活中的小数。
1、读出下面的句子.
(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2、写出下面括号里的数.
(1)小明的身高是(一点二五)米。
(2)丽丽的视力是(四点九)和(五点零)。
(3)非洲大甲虫长(十四点八五九)厘米,重(九十九点七九)克.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小数。想一想:你还在哪儿看见过或用过小数?说一说吧。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们说的很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小数。
四、引导总结,反思过程
1、想一想,小数的产生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好处?
2、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自己的表现你满意吗?
课题:小数加减法
高庄小学 李秀丽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 78、79页.
教学目标:
1. 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计算的过程。
2. 会计算一位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知道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
3. 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课前准备:购物小票、计算卡、课件。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师生谈话,提出小数加减计算问题。让学生看书,了解图中的信息和问题,并把4元5角,2元4角改成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并且知道生活中经常用到小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8页上面的图,说一说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事情?
●一个阿姨正在买鸡蛋和豆腐。
●售货员说:鸡蛋4元5角,豆腐2元4角。
●阿姨问:一共多少钱?
学生说信息,教师板书:鸡蛋4元5角,
豆腐2元4角。
师:4元5角、2元4角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怎样表示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
鸡蛋:4元5角 4.5元
豆腐:2元4角 2.4元
二、自主学习
1.小数加法。
(1)提出帮阿姨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钱”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这位阿姨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学生自己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如果学生想不出,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提出。师生共同计算。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算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可能用到的方法:
(1)2元+4元=6元
4角+5角=9角.
6元+9角=6元9角
(2)2.4元=24角
(或2元4角=24角)
4.5元=45角
(或4元5角=45角)
24角+45角=69角=6.9元
学生说,教师板书出来。
师:很好!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帮助阿姨计算出了一共用6.9元。计算买鸡蛋和豆腐一共要花多少钱。可以列出加法算式用竖式计算。谁知道怎样写算式?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作为参与者提出来。
教师板书横式和竖式,特别强调小数点对齐。
4.5+2.4=
师:这个竖式和过去我们认识的加减法竖式有什么不同?
生:加数中多了一个小数点。
师:怎样计算?学生说,教师完成板书。
4.5+2.4=6.9(元)
(3)让学生把第一种算法与竖式比较,使学生了解这两种算法的共同点是元加元,角加角。接着讨论,在竖式中,小数点对齐和相同数位相加有什么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单位的数对齐。
师:观察第(1)种算法和加法竖式计算,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
●都是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
●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第2种说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启发并总结元加元,角加角,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在这个竖式中,小数点对齐和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1:小数点对齐就是元和元对齐,角和角对齐,因为小数点左边是元,右边是角。
生2: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单位的数对齐。
师:对,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的数对齐。所以,小数加法和我们以前的加法竖式的道理是一样的。谁来说一说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
师总结计算方法。
(1)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2)从低位加起。
2.小数减法。
(1)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
师:同学们帮助阿姨解决了一共花多少钱的问题,而且还学会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现在,谁能根据阿姨买东西的事情,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呢?
生:买鸡蛋比豆腐多花了多少钱?(买豆腐比鸡蛋少花了多少钱?)
师:很好,请同学们自己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出来。
学生试算,请两人板演。
(2)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然后讨论: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讲清为什么?
师: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的两个竖式,谁算的和这两种不一样?
如果没有,请板演的同学说算法。
师:刚才,我们已经做了小数的加法和小数的减法,谁能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法应该注意什么?
生1:第一,小数点对齐;第二,从低位算起。(师随机板书: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生2:计算的结果中千万别忘记了点小数点。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小数加减法计算。学生做完后,全班交流,对全部做对的给予表扬。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小数加减计算的方法,现在看练一练第1题。看谁计算又快又对,并且书写的整齐工整。
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订正计算结果。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看书了解书中的信息,然后提出题目要求,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师:刚才的小数加减计算完成的很好,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看练一练第2题,有几种学习用具,请你从这些学具中,任选两种,并算出需要多少钱?
3.练一练第3题。
(1)让学生看书了解题中有什么,价钱是多少,然后为自己安排一份午饭,并充分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买学习用品的问题,如果你和你的同学一块儿外出的话,能解决吃饭中的问题吗?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3题。
学生看书。
师:说一说快餐店里都有那些东西?价钱是多少?
学生说出题中的信息。
师:你喜欢吃什么?请给自己安排一份午餐,算一算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自己安排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进行合理饮食的指导。
(2)提出安排5个人用餐的问题,学生算完后,全班交流。
师:自己午餐就按自己喜欢吃的安排就行了,如果你和四名同学一起在快餐店吃饭,怎样安排?同学合作安排一下,算出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计算后交流,要关注安排午餐时的想法。
(3)提出限定每人不超过5元,安排5个人用餐的问题。计算后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的午餐安排的不错,但是,如果限定每人不超过5元,你能安排的又丰富又合适吗?试一试。
学生安排完后,计算,最后交流。
《测量较长的距离》教学设计
杜庄镇大道小学 薛冬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一段路程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较长距离,并亲身体验步测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自身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皮尺、绳子。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师提问: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还记得1米、1分米、1厘米都有多长的吗?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用手势表示各单位,为下面学习做准备】
二、 活动一:10米有多长。
1、 师生一起在操场上用皮尺测量出10米长的一段距离。要注意对学生的测量方式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操场上上一节数学课。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把皮尺,我们先分小组测量出10米长的一段距离。为了测量的更准确,请大家注意在测量时不要把皮尺拉得过松或过紧。
【设计意图:变换上课场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是本课学习活动的实际需要。测量可让学生直接感受“10米”的长度。】
2、感知10米有多长。
(1)让学生并排站在一起,看看10米长的距离可以站多少名同学。
师:刚才我们测量出了10米的一段距离,10米到底有多长?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
请各组同学并排站在一起,看10米长的距离可以站一起,看几个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对10米长度的直观体验,并感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2)再让每个学生走一走,看走10米长的距离需要几步。
师:每个同学再实际走一走,看10米长的距离你需要走几步?
(3)提出观察周围环境的要求,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积极交流。
刚才我们亲自站了站,走了走,感受了10米有多长,请大家再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大约是10米。
三、活动二:测量操场的周长
1、提出测量操场一周的长的活动要求,指导学生分组并决定测量方法。如,皮尺量,步测,先量出一段绳子,再用量绳子量。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对10米长的距离有了一定的感受,接下来我们分组测量操场的长度,每个小组先商量好测量的方法,再分工进行。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给予指点。
【设计意图:提出先商量好,测量方法的要求目的是使小组在测量方式上达成共识,有助于合作解决问题。】
2、 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重点让学生交流自己小组的测量方法、过程及测量的结果。
师:哪个组愿意说一说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预设:
我们组是用卷尺进行测量的,一次测量不完,先做标记,再接着测量。最后测量出操场长200米。
我们组是用10米长的绳子测量的,操场长210米。
我们组是用步测,先量出一步有多长,再数绕操场走一周,数一数走了多少步,就知道操场一周长170米。
……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丰富学生的测量活动经验,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3、 结合测量的结果,讨论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一些。使学生了解到用皮尺测量既方便又准确。
师:刚才每个小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测量,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方法进行评价。最后得这样的测量活动,用皮尺量更好一些。
【设计意图:在方法多样化的基础上选优,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在对比中体验、感知最优方法的科学性。】
四、做一做
第1题,提出活动要求并指导计算方法。让学生实际多走几次,求出平均值。
第2题,利用第1题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走的时间估算操场一周的长,然后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第3题,留下课下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记录。
张菊玲- 帖子数 : 99
注册日期 : 11-02-23
回复: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几分之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小数加减法》《测量较长的距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李亚芹- 帖子数 : 121
注册日期 : 11-02-28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