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数 教学设计
小部落小学 赵金华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3、54、5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这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渗透对应思想,并结合有关题目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春天到了,天气暧和了,你们想不想出去做户外活动?(生:想)就连动物们也高兴地出来了。(放幻灯片1)它们要做一个投球游戏,看,(放幻灯片2)这是壮壮队,成员都有谁?几只动物?这是强强队,(出示幻灯片3)它们的成员都有谁?几只动物?哪个队获胜了?奖杯会奖给谁呢?我们看一下它们的投球情况,(幻灯片5)你能评判一下它们哪个队获胜了吗?
让学生感知:人数相等可以比总数。为后面人数不等求“平均数”的情况埋下伏笔。
二、巧设冲突,理解意义
师:听说亮亮他们也在举行投球比赛,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放幻灯片6)老师把他们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投球情况记录了下来。(出示统计表)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怎样评判哪组的成绩好呢?想一想,同桌可以议一议。
生:第二组成绩好,因为他们投进球的总数多。(受前面评判方法的影响)
生:不公平,他们人还多呢。
生:第二组成绩好,因为他们组有投球冠军,刘杰一个人就投中9个呢。
生:一个人成绩好不代表全组人都好。
生: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就公平了。(学生如果实在说不出来,教师可以参与进来)
师: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
可能会出现:1、移多补少(学生说出后师演示幻灯片7)
2、计算:即把所有的合在一起,在重新平均分配
(8+7+6+7)÷4=7(个),(9+8+5+3+5)÷5=6(个)
师: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这时的“7个”和“6个”就是各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
你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平均数吗?在哪儿见过或听过?你觉得平均数是什么意思?
第一组中平均每人投中7个,是不是每人都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第一组要除以4?第二组要除以5呢?让学生理解“总数量”和“总份数”的意思。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评判出第一组获胜。看来求平均数用处不小啊。这不,亮亮看到妈妈经常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来说服妈妈保护环境。出示统计表:
请大家帮亮亮算算,妈妈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使学生明白:不是每天丢弃的个数,而是一个平均数,代表的是一个整体水平),求出的“3个”与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一样吗?(不一样,求出的“3个”是一个平均数,而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是一个实际的数,是实际丢了3个。)
请大家仔细观察上面的题,你会求平均数了吗?(总结: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四、动手操作,巩固验证
1、55页做一做(会出现三种方法:1、移多补少,2、求平均数,3、把所有铅笔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地分到笔筒里。)
教师肯定学生以上做法并作点评。
2、判断: (1)河北省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①王刚是这个篮球队的队员,他身高可能是185厘米。( )②这个球队没有身高超过201厘米的队员( )
(2)小明所在的三年级的平均体重是28千克,小明的体重一定是28千克( )
五、课外活动
教师提出要求,课后学生自由结合小组进行排球比赛。游戏规则:
1、 以小组为单位,在室外进行。
2、 每人拍三次,记好最好成绩。
3、 计算出小组同学的平均成绩。
《根据统计图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部落小学 赵金华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度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平均数的过程。
2、能读懂条形统计图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3、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息。
教学重点:
在充分读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多种方法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福娃图片,师生互动交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知识。从而引出“绿色奥运、保护环境”开展的收集废旧电池的活动。
二、自主探索
1、细心读图
教师出示课件三(2)班第四组收集废旧电池统计图
教师:读一读上面的统计图,从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全班交流图中的信息。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如果在交流中学生提出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教师因势利导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2、求平均数
(1) 教师提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枚?
(2) 鼓励学生小组内研究解答方法。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解题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等于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
第二种:移多补少。
第三种:找标准量。
3、议一议
教师提出问题:16枚是每人实际收集的数量吗?收集最多的比平均数多几枚?收集最少的比平均数少几枚?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三、实际运用
1、出示光明小学三(1)班在这学期阅读与奥运有关的课外书情况统计图。
(1)读上面的统计图,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2)平均每人看多少与奥运会有关的课外书?
(3)鼓励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解答。
2、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找4名同学跳绳,统计他们1分钟跳多少,制成统计图,然后根据统计图求平均数。
3、小马过河的故事
教师配合课件讲解《新编小马过河》的故事:2008年到了,小马也要去北京参加奥运会,但是走着走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平均深度是10分米,小马的身高是14分米,它能顺利过河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在实际运用这一环节中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有服务于生活。
四、拓展延伸
课下实践活动:分组统计每个人的身高情况,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小部落小学 赵金华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3、54、5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这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渗透对应思想,并结合有关题目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春天到了,天气暧和了,你们想不想出去做户外活动?(生:想)就连动物们也高兴地出来了。(放幻灯片1)它们要做一个投球游戏,看,(放幻灯片2)这是壮壮队,成员都有谁?几只动物?这是强强队,(出示幻灯片3)它们的成员都有谁?几只动物?哪个队获胜了?奖杯会奖给谁呢?我们看一下它们的投球情况,(幻灯片5)你能评判一下它们哪个队获胜了吗?
让学生感知:人数相等可以比总数。为后面人数不等求“平均数”的情况埋下伏笔。
二、巧设冲突,理解意义
师:听说亮亮他们也在举行投球比赛,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放幻灯片6)老师把他们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投球情况记录了下来。(出示统计表)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怎样评判哪组的成绩好呢?想一想,同桌可以议一议。
生:第二组成绩好,因为他们投进球的总数多。(受前面评判方法的影响)
生:不公平,他们人还多呢。
生:第二组成绩好,因为他们组有投球冠军,刘杰一个人就投中9个呢。
生:一个人成绩好不代表全组人都好。
生: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就公平了。(学生如果实在说不出来,教师可以参与进来)
师: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
可能会出现:1、移多补少(学生说出后师演示幻灯片7)
2、计算:即把所有的合在一起,在重新平均分配
(8+7+6+7)÷4=7(个),(9+8+5+3+5)÷5=6(个)
师: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这时的“7个”和“6个”就是各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
你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平均数吗?在哪儿见过或听过?你觉得平均数是什么意思?
第一组中平均每人投中7个,是不是每人都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第一组要除以4?第二组要除以5呢?让学生理解“总数量”和“总份数”的意思。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评判出第一组获胜。看来求平均数用处不小啊。这不,亮亮看到妈妈经常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来说服妈妈保护环境。出示统计表:
请大家帮亮亮算算,妈妈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使学生明白:不是每天丢弃的个数,而是一个平均数,代表的是一个整体水平),求出的“3个”与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一样吗?(不一样,求出的“3个”是一个平均数,而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是一个实际的数,是实际丢了3个。)
请大家仔细观察上面的题,你会求平均数了吗?(总结: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四、动手操作,巩固验证
1、55页做一做(会出现三种方法:1、移多补少,2、求平均数,3、把所有铅笔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地分到笔筒里。)
教师肯定学生以上做法并作点评。
2、判断: (1)河北省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①王刚是这个篮球队的队员,他身高可能是185厘米。( )②这个球队没有身高超过201厘米的队员( )
(2)小明所在的三年级的平均体重是28千克,小明的体重一定是28千克( )
五、课外活动
教师提出要求,课后学生自由结合小组进行排球比赛。游戏规则:
1、 以小组为单位,在室外进行。
2、 每人拍三次,记好最好成绩。
3、 计算出小组同学的平均成绩。
《根据统计图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部落小学 赵金华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度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平均数的过程。
2、能读懂条形统计图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3、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息。
教学重点:
在充分读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平均数的意义,会用多种方法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福娃图片,师生互动交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知识。从而引出“绿色奥运、保护环境”开展的收集废旧电池的活动。
二、自主探索
1、细心读图
教师出示课件三(2)班第四组收集废旧电池统计图
教师:读一读上面的统计图,从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全班交流图中的信息。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如果在交流中学生提出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教师因势利导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2、求平均数
(1) 教师提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枚?
(2) 鼓励学生小组内研究解答方法。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解题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等于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
第二种:移多补少。
第三种:找标准量。
3、议一议
教师提出问题:16枚是每人实际收集的数量吗?收集最多的比平均数多几枚?收集最少的比平均数少几枚?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三、实际运用
1、出示光明小学三(1)班在这学期阅读与奥运有关的课外书情况统计图。
(1)读上面的统计图,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2)平均每人看多少与奥运会有关的课外书?
(3)鼓励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解答。
2、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找4名同学跳绳,统计他们1分钟跳多少,制成统计图,然后根据统计图求平均数。
3、小马过河的故事
教师配合课件讲解《新编小马过河》的故事:2008年到了,小马也要去北京参加奥运会,但是走着走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平均深度是10分米,小马的身高是14分米,它能顺利过河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在实际运用这一环节中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有服务于生活。
四、拓展延伸
课下实践活动:分组统计每个人的身高情况,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张菊玲- 帖子数 : 99
注册日期 : 11-02-23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