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体会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体会
《品德与生活》教学对象是少年儿童,因而教学中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的生活,积极的生活。执教老师要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模式,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知识、发展品德。
开放课堂空间,启发创新思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曾指出:要加强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要了解儿童,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权。应给儿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把儿童从学校放到大自然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课堂的空间不能局限于教室,而应该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融入自然,把道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学生去寻找春天。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们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积极性被点燃,学生们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课堂活动内容体现生活性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认识的程度越高,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就越强调学习情境必须生活化,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这是符合儿童品德的认知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才易被学生接受。
由于学生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无时不感受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他们喜欢新的、追求新的,然而《品德与生活》的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材提供的材料有着时空方面的局限。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新形势,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结合国情、乡情,因“地”施教,使教学内容有新意,有时代特点,使《品德与生活》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教学目标要求明确恰当
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此,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指导纲要、教材、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应该具有操作性。即能综合考虑目标的达成措施和方法,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反馈、把握落实;描述教学目标的语言一定要具体化。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要恰如其分,即能以指导纲要及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标准,着眼全体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切实可行,恰到好处。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三个方面。认知目标所涉及的领域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达到“晓之以理”的目的,情感目标所涉及的领域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行为目标所涉及的领域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初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情感目标往往融入认识、行为目标。编制了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后,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一丝不苟地贯彻落实。实施教学目标可包括以下五个主要教学环节:
1、 导入时提出教学目标;
2、 明确时突出教学目标;
3、 训练时强化教学目标;
4、 结束时检测教学目标;
5、 课终时围绕教学目标。
总之,全新的教材需要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优化《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开放课堂空间,启发创新思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曾指出:要加强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要了解儿童,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权。应给儿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把儿童从学校放到大自然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课堂的空间不能局限于教室,而应该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融入自然,把道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学生去寻找春天。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们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积极性被点燃,学生们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课堂活动内容体现生活性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认识的程度越高,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就越强调学习情境必须生活化,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这是符合儿童品德的认知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才易被学生接受。
由于学生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无时不感受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他们喜欢新的、追求新的,然而《品德与生活》的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材提供的材料有着时空方面的局限。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新形势,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结合国情、乡情,因“地”施教,使教学内容有新意,有时代特点,使《品德与生活》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教学目标要求明确恰当
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此,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指导纲要、教材、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而应该具有操作性。即能综合考虑目标的达成措施和方法,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反馈、把握落实;描述教学目标的语言一定要具体化。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要恰如其分,即能以指导纲要及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标准,着眼全体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切实可行,恰到好处。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三个方面。认知目标所涉及的领域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达到“晓之以理”的目的,情感目标所涉及的领域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行为目标所涉及的领域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初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情感目标往往融入认识、行为目标。编制了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后,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一丝不苟地贯彻落实。实施教学目标可包括以下五个主要教学环节:
1、 导入时提出教学目标;
2、 明确时突出教学目标;
3、 训练时强化教学目标;
4、 结束时检测教学目标;
5、 课终时围绕教学目标。
总之,全新的教材需要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优化《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贺敬杰- 帖子数 : 113
注册日期 : 11-02-24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