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的几点思考
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的几点思考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校教育过分偏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加剧,学生要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必须面对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各种压力,由此导致一部分学生陷入紧张、沮丧等不良情绪之中,这也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回顾自身的教学历程,笔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构建修身养性的外部环境
首先是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奠基作用的家庭环境。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引导家长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创设健康的生活环境。家长要以自身正确的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让孩子在家里感到轻松、愉快,使孩子保持健康、积极的情绪。
其次是校园环境。一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也必定注重外部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个无声的大课堂,随时在调节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学校要不断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如创办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创设“我的声音你来听”的交流空间,开辟 “我的心愿”专栏,班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我能行、你真棒”、“挫折是成功的基石”等心理导语。这些全方位、立体式的校园环境资源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形成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奇效。
第三,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社区这块主阵地。一个洁净、舒适、花香四溢的社区生态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个团结、友善、充满活力的社区人文环境对学生情绪的影响更为深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二、激发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果说外部客观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来自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则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内在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之一——坚强的意志。古代“学弈”的故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故事讲的是两个孩子一块儿听老师讲下棋的知识,两个孩子都很聪明,但是听讲情况大不相同。一个专心致志,任何事情也干扰不了他;另一个心里总想着有大雁从天空飞过,想着用箭把它射下来炖肉吃。结果,前者学得非常出色,后者学得稀里糊涂。同样聪明的孩子,由于意志品质的不同导致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就发展学生创造能力而言,积极的意志品质往往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因此,它需要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克服外部困难,清除内部障碍,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表现之二——积极进取的心态。《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告诉我们,人应该效法天,积极进取,永不停息。每个学生都有进取心,特别是少年儿童最富有理想,当他们确立了预定的目标,有了远大理想时,就会产生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教师要让他们明白,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经过各种考验,遇到挫折时,不灰心丧气,善于总结经验,振奋精神,激发勇气。表现之三——充分的自信心。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如果有了充分的自信心,这件事情也就成功了一半。学生的自信心是推动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的不竭动力,教师要通过组织开展切合实际的教育活动,增强其自信心。
三、创新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
“学科渗透——活动引路”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形成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科渗透。课堂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在各科教学之中,能较好地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意识等。如在综合实践课中培养学生“五自”能力(自理、自信、自护、自律、自强),在艺术课中关注学生“四个同行”(与礼同行、与美同行、与爱同行、与诚同行),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四种能力” (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语文课中渗透“五种精神”(竞争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拼搏精神、乐观精神),活动课中引导学生抛弃七种不良心理陋习(猜疑、攀比、自卑、虚荣、懒惰、依赖、嫉妒),使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得以健康发展。
活动引路。以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为例。游戏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最有效的载体,也是开启幼小心灵的一把金钥匙。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如通过“打电话”游戏活动,培养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通过“比比谁勇敢”的活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通过玩 “过家家”、“今天我当家”等游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在“自己能做的事自已做”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关注独特个体的心理差异
案例一:小华因父母工作调动,从乡下一所私立学校刚刚转入县城就读,他常常感到自己与“新同学”有较大差距,总觉得自己时时、处处都比别的同学差,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自信心,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别人,有不懂的问题也不敢问别人,学习主动性降低,导致学习成绩逐渐下滑,自己也非常痛苦失望。
案例二:读三年级的梅梅虽然在语言艺术和数学方面很有天赋,但却经常抱怨说:“我恨自己!”“我是个愚蠢的人!”并且她常常对各种活动不感兴趣。“文艺节目表演我不想参加了,太没兴趣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学数学,我不想进清华大学。”“那件事我做不了!”诸如此类的话经常挂在她嘴边。
小华和梅梅这两种心理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要对这两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进行矫正,就需要“对症下药”。小华的心理状况属于“自卑心理”。他产生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对小华心理矫正的策略就应该放在增加自信心上。一是引导他采用自我暗示法:经常对自己说“我行,我能行”,“只要努力,就会成功”;二是正确分析学习落后的原因,纠正不良学习习惯;三是学会自我激励;四是给自己设置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五是不要过多攀比,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梅梅则属于“消极”的心理情绪。解决方案,一是可以引导她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给她提供亲自尝试的机会。二是给她信心,让她笑对人生。三是把她的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事情上来。
五、搭建健康心理的发展平台
第一、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对喜欢做的事,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干成一件事,或许在我们老师和大人的眼里不值得一提,但在学生眼里,也许会觉得这就是自己的伟大之处,希望得到老师和大人的夸奖。如果我们对他们的付出抱着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甚至无端地训斥、冷落他们,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缩手缩脚,失去信心,最终对性格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作为老师,应该很乐意享受学生成功的喜悦。一方面学生有了成绩和进步,哪怕是小小的成功,老师都要适当地夸奖和鼓励。只有让他们有了足够的信心,愉快的心情,才会乐于接受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老师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人人都能成功。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正面表现自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我肯定意识。
第二、创设交往空间,友善人际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把交往看作社会个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学校的教育活动,都是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活动中进行的。这种交往首先表现在师生之间。如何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呢?这就要求教师“蹲下身子”,疏通师生交流渠道,改善师生关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只有用真诚的爱才能去感染学生,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只有情感融洽了,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学生也就愿意与老师交流,不会产生厌恶和畏惧心理。此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是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的交往,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影响。懂得互相谦让,团结友爱。这种交往活动,可以收到在个性活动中难以得到的效果。因此,交往对学生成长影响很大,是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的基本条件。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交往的平台。
心理学教授乔治·斯格密说:“如果说人生的成功是珍藏在宝塔顶层的桂冠,那么,健康心理就是握在我们手中的一柄利剑。只有磨砺好这柄剑,才能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夺得成功的桂冠。”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一、构建修身养性的外部环境
首先是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奠基作用的家庭环境。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引导家长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创设健康的生活环境。家长要以自身正确的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让孩子在家里感到轻松、愉快,使孩子保持健康、积极的情绪。
其次是校园环境。一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也必定注重外部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个无声的大课堂,随时在调节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学校要不断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如创办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创设“我的声音你来听”的交流空间,开辟 “我的心愿”专栏,班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我能行、你真棒”、“挫折是成功的基石”等心理导语。这些全方位、立体式的校园环境资源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形成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奇效。
第三,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社区这块主阵地。一个洁净、舒适、花香四溢的社区生态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个团结、友善、充满活力的社区人文环境对学生情绪的影响更为深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二、激发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果说外部客观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来自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则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内在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之一——坚强的意志。古代“学弈”的故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故事讲的是两个孩子一块儿听老师讲下棋的知识,两个孩子都很聪明,但是听讲情况大不相同。一个专心致志,任何事情也干扰不了他;另一个心里总想着有大雁从天空飞过,想着用箭把它射下来炖肉吃。结果,前者学得非常出色,后者学得稀里糊涂。同样聪明的孩子,由于意志品质的不同导致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就发展学生创造能力而言,积极的意志品质往往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因此,它需要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克服外部困难,清除内部障碍,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表现之二——积极进取的心态。《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告诉我们,人应该效法天,积极进取,永不停息。每个学生都有进取心,特别是少年儿童最富有理想,当他们确立了预定的目标,有了远大理想时,就会产生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教师要让他们明白,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经过各种考验,遇到挫折时,不灰心丧气,善于总结经验,振奋精神,激发勇气。表现之三——充分的自信心。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如果有了充分的自信心,这件事情也就成功了一半。学生的自信心是推动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的不竭动力,教师要通过组织开展切合实际的教育活动,增强其自信心。
三、创新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
“学科渗透——活动引路”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形成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科渗透。课堂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在各科教学之中,能较好地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意识等。如在综合实践课中培养学生“五自”能力(自理、自信、自护、自律、自强),在艺术课中关注学生“四个同行”(与礼同行、与美同行、与爱同行、与诚同行),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四种能力” (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语文课中渗透“五种精神”(竞争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拼搏精神、乐观精神),活动课中引导学生抛弃七种不良心理陋习(猜疑、攀比、自卑、虚荣、懒惰、依赖、嫉妒),使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得以健康发展。
活动引路。以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为例。游戏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最有效的载体,也是开启幼小心灵的一把金钥匙。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如通过“打电话”游戏活动,培养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通过“比比谁勇敢”的活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通过玩 “过家家”、“今天我当家”等游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在“自己能做的事自已做”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关注独特个体的心理差异
案例一:小华因父母工作调动,从乡下一所私立学校刚刚转入县城就读,他常常感到自己与“新同学”有较大差距,总觉得自己时时、处处都比别的同学差,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自信心,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别人,有不懂的问题也不敢问别人,学习主动性降低,导致学习成绩逐渐下滑,自己也非常痛苦失望。
案例二:读三年级的梅梅虽然在语言艺术和数学方面很有天赋,但却经常抱怨说:“我恨自己!”“我是个愚蠢的人!”并且她常常对各种活动不感兴趣。“文艺节目表演我不想参加了,太没兴趣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学数学,我不想进清华大学。”“那件事我做不了!”诸如此类的话经常挂在她嘴边。
小华和梅梅这两种心理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要对这两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进行矫正,就需要“对症下药”。小华的心理状况属于“自卑心理”。他产生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对小华心理矫正的策略就应该放在增加自信心上。一是引导他采用自我暗示法:经常对自己说“我行,我能行”,“只要努力,就会成功”;二是正确分析学习落后的原因,纠正不良学习习惯;三是学会自我激励;四是给自己设置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五是不要过多攀比,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梅梅则属于“消极”的心理情绪。解决方案,一是可以引导她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给她提供亲自尝试的机会。二是给她信心,让她笑对人生。三是把她的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事情上来。
五、搭建健康心理的发展平台
第一、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对喜欢做的事,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干成一件事,或许在我们老师和大人的眼里不值得一提,但在学生眼里,也许会觉得这就是自己的伟大之处,希望得到老师和大人的夸奖。如果我们对他们的付出抱着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甚至无端地训斥、冷落他们,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缩手缩脚,失去信心,最终对性格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作为老师,应该很乐意享受学生成功的喜悦。一方面学生有了成绩和进步,哪怕是小小的成功,老师都要适当地夸奖和鼓励。只有让他们有了足够的信心,愉快的心情,才会乐于接受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老师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人人都能成功。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正面表现自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我肯定意识。
第二、创设交往空间,友善人际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把交往看作社会个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学校的教育活动,都是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活动中进行的。这种交往首先表现在师生之间。如何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呢?这就要求教师“蹲下身子”,疏通师生交流渠道,改善师生关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只有用真诚的爱才能去感染学生,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只有情感融洽了,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学生也就愿意与老师交流,不会产生厌恶和畏惧心理。此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是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的交往,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影响。懂得互相谦让,团结友爱。这种交往活动,可以收到在个性活动中难以得到的效果。因此,交往对学生成长影响很大,是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形成的基本条件。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交往的平台。
心理学教授乔治·斯格密说:“如果说人生的成功是珍藏在宝塔顶层的桂冠,那么,健康心理就是握在我们手中的一柄利剑。只有磨砺好这柄剑,才能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夺得成功的桂冠。”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大道刘明- 帖子数 : 191
注册日期 : 11-03-0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