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出现的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出现的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信息技术是包括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内的一整套技术。其中也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只是信息技术中信息处理的工具之一,它不能等同于信息技术。同时,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可分两类,一类是专业出身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另一类是各行各业中应用计算机的人员,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中的基本力量。显然作为中小学校计算机教育对象的学生,应当属于后者,对他们计算机知识的教育与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有区别的。所以在教学时应更多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由兴趣到能力,由熟练到创新,让学生先动手后明理,先起步,再放眼的方法进行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操作练习。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就不要教给学生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而是说应该在分清两者的区别的同时,在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学中适当地根据学生兴趣,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知识的教学和引导,使部分学生学有所长,为向专业化方面发展作好准备。
3.2 结合实情,创新教材。
就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知识是教学的核心,课程的主线应该是:紧紧围绕“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这个核心,学习用信息技术处理各类(文字、数据、图形、声音、视频等)信息,学习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各种方法(检索、接收、加工、传送等)。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各类有代表性的应用软件的实际使用上。同时,确定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例如:在字处理软件、绘图与图像处理软件的教学中,要结合农村实情,注重培养农村学生的“三教统筹”的意识,紧密联系小动物的饲养、植物小株的栽培养护、家庭产品的了解与开发、对家乡环境、土地的保护、对农民利用空闲外出打工的具体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亲自去了解农村,了解农民,帮助农民,从小养成爱家乡,爱祖国,以发展中国农业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主题,既有效实施了信息技术教育,拓展了常规课程教育的领域,又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推动了小学教育也染上了少量职业化的色彩,使学生的农村情结得以培养。但这并不是说社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要求尽可能选择相对比较稳定的内容。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关信息技术硬件方面的内容是更新最快的,且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任何停滞的迹象。而某一类软件的发展往往会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稳定期。同样,一个掌握了视窗操作系统的人,他所学的内容肯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有用。应用软件更是如此,某一类应用软件一旦成熟,就会较长期地稳定下来。比如,微软最初推出的所见即所得的WORD,到今天的WORD2000,基本的功能和操作方式并没有多大改变。
3.3 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首先,要提高农村各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的力度,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地位,科学地规范课程的建设,加强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强化信息技术的教育科研,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和体系。同时,发挥各级学会、教研部门的作用,深入探讨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其次,明确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此认识不深,课程内容过于随意,仍以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掌握为主,没有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的方向上来。马克思曾经讲过,最蹩脚的工程师永远比蜜蜂的高明之处在于盖房之前在头脑中已经形成关于房子的图纸了。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不能没有明确的目标,上机学习不能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学习任务,上机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在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逐渐养成提高学习的效率,节约学习时间的习惯。上机练习之后,要让学生总结自己是怎么做的,用了哪些方法做的,哪种方法是最简单的,效率最高的,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归纳和综合的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是包括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内的一整套技术。其中也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只是信息技术中信息处理的工具之一,它不能等同于信息技术。同时,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可分两类,一类是专业出身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另一类是各行各业中应用计算机的人员,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中的基本力量。显然作为中小学校计算机教育对象的学生,应当属于后者,对他们计算机知识的教育与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有区别的。所以在教学时应更多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由兴趣到能力,由熟练到创新,让学生先动手后明理,先起步,再放眼的方法进行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操作练习。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就不要教给学生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而是说应该在分清两者的区别的同时,在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学中适当地根据学生兴趣,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知识的教学和引导,使部分学生学有所长,为向专业化方面发展作好准备。
3.2 结合实情,创新教材。
就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知识是教学的核心,课程的主线应该是:紧紧围绕“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这个核心,学习用信息技术处理各类(文字、数据、图形、声音、视频等)信息,学习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各种方法(检索、接收、加工、传送等)。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各类有代表性的应用软件的实际使用上。同时,确定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例如:在字处理软件、绘图与图像处理软件的教学中,要结合农村实情,注重培养农村学生的“三教统筹”的意识,紧密联系小动物的饲养、植物小株的栽培养护、家庭产品的了解与开发、对家乡环境、土地的保护、对农民利用空闲外出打工的具体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亲自去了解农村,了解农民,帮助农民,从小养成爱家乡,爱祖国,以发展中国农业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主题,既有效实施了信息技术教育,拓展了常规课程教育的领域,又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推动了小学教育也染上了少量职业化的色彩,使学生的农村情结得以培养。但这并不是说社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要求尽可能选择相对比较稳定的内容。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关信息技术硬件方面的内容是更新最快的,且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任何停滞的迹象。而某一类软件的发展往往会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稳定期。同样,一个掌握了视窗操作系统的人,他所学的内容肯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有用。应用软件更是如此,某一类应用软件一旦成熟,就会较长期地稳定下来。比如,微软最初推出的所见即所得的WORD,到今天的WORD2000,基本的功能和操作方式并没有多大改变。
3.3 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首先,要提高农村各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的力度,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地位,科学地规范课程的建设,加强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强化信息技术的教育科研,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和体系。同时,发挥各级学会、教研部门的作用,深入探讨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其次,明确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此认识不深,课程内容过于随意,仍以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掌握为主,没有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的方向上来。马克思曾经讲过,最蹩脚的工程师永远比蜜蜂的高明之处在于盖房之前在头脑中已经形成关于房子的图纸了。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不能没有明确的目标,上机学习不能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学习任务,上机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在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逐渐养成提高学习的效率,节约学习时间的习惯。上机练习之后,要让学生总结自己是怎么做的,用了哪些方法做的,哪种方法是最简单的,效率最高的,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归纳和综合的学习习惯。
周军- 帖子数 : 210
注册日期 : 11-02-24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