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庄教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论学习困难学生的动机激发 二、内部动机激发

向下

论学习困难学生的动机激发  二、内部动机激发  Empty 论学习困难学生的动机激发 二、内部动机激发

帖子  王海霞 周一 五月 28, 2012 4:22 pm

二、内部动机激发

在学习活动中,外部动机激发与内部动机激发的作用有所不同。外部学习动机产生的激励效应维持时间较短,它依赖于情境刺激,一旦情境消失,人的心理感应也随之消退。如果要想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时,他们才会为学习做出努力。因此,要制定出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亦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对学习困难学生内部动机激发的措施包括:归因训练、角色转换、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等等。

(一)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是针对学生在学业成败情境中的归因障碍而设计的干预计划。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把失败归之于外部因素或不可控因素,如运气不好、能力低、任务太难。归因倾向是个体的一种社会认知,它对人的情绪与行为影响很大。例如,将成功归之于内部的能力与努力会使人感到自豪、骄傲,将失败归之于不可控的因素或外部因素,会使人感到灰心丧气。

有人归纳了三种比较好的归因训练方法,即:团体发展法,强化矫正法和观察学习法。

1. 团体发展法。归因训练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组成员(一般为3至5人)在一起分析和讨论学习或工作成败的原因,并由一名教师或辅导者对各人及整个小组的情况做出比较全面的分析,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归因。然后,每个人填写归因量表,要求从一些常见的原因中选出与自己学习或工作成绩最有关系的因素,并对几种主要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同伴帮助等)所起的作用做出评定。教师或辅导员对这些自我评定和归因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向小组成员做出反馈,指出归因差误,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的归因。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

2. 强化矫正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的归因因素表中做出选择,对完成任务的情况(成功或失败)做出归因。每当学生做出比较积极的归因时,随即给予鼓励或奖励,并对那些很少做出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

3. 观察学习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观看归因训练的录像,引导他们把完成任务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尽力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有关研究表明,只是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并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学习动机问题。因此,要有效地激发学生内部动机,归因训练必须同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兴趣和态度结合起来,以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另外,归因训练还必须与教师改进教学(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同步进行。学生学业成败的原因是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有学生个体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上的原因。如:教学进度过快,难度较深,教学方法不当等等。

(二)角色转换

角色理论认为,学习困难学生在教师、同学的眼里往往是“嫌弃儿”的角色,他们在集体里往往不受欢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自尊自信,以致使他们对课堂学习和集体更为反感、敌对。因此,运用角色转变策略可以改进学习困难学生的低动机、低期望,使其树立自尊、自信等积极的自我信念,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

我们的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角色转换必须要有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配合。如,学生本人是否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现状的愿望,班级是否有积极上进的风气等等。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教育干预效果往往收效甚微。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自我信念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增强他们的自我信念。其中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自己觉得有没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自己的能力可不可以改变和提高。班杜拉说过,积极的能力概念是成就动机的基础,在动机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学习困难学生由于经常性的学业失败而丧失自信,因此,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动机激发途径。

1. 创设成功的机会。学习困难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事实上,大多数学习困难学生并不是门门学科成绩都差,他们也有不困难的学科,因此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尽可能让他们在胜任的学科中充分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

2. 树立成功的榜样。这里的榜样示范不是学习优良学生的示范,而是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行为来激发自信心。如果让学习困难学生以学习优良学生为榜样,他们会觉自己本来就不如别人,学习优良学生达到的目标自己达不到也是理所当然的。而当其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信念,相信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例如,把原来基础较差而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学习困难学生的示范者,要求他们观察、讨论这些同学是怎样取得进步的。选取这样的榜样示范对班上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确能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

3. 在自身进步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要增强自信心、胜任感,个人就必须确立自我参照目标,这要求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学习困难学生把自己同学习优良学生比较,会越比自信心越低;但同自己的过去比,个人的进步则能使他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在对学习困难学生个别辅导中,我们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制订个人的目标与计划,并制订出落实这些计划的具体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善于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其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实现自我参照目标来体验成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改变对学习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其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个体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其内部学习动机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1. 善于发现学生的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人们对事物和活动本身的兴趣。一般来说,人人皆有自己的爱好,学习困难学生也是如此。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家访、个别谈话、学生周记等途径来了解、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其次,要培养、提高他们的兴趣。这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小组进行,也可以通过举办有关知识讲座、推荐有关课外读物等活动形式进行。

2. 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人们对活动的目的或结果的兴趣。当学生最初对某些学科学习还没有产生兴趣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这些学科学习的目的与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掌握该门学科知识对自己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设置“悬念”和疑问,可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在课堂中组织学生争辩、讨论,通过增加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关注;或者以形象、生动的手段展示知识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此外,要让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产生兴趣,在学习中尽量消除学生的厌烦、害怕等消极情绪,培养他们学习中的愉悦感、自豪感等等。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习困难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内在动机。我们的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学生对课堂学习任务更多的是自我卷入倾向。这就是说,引导学习困难学生从自我卷入转向任务卷入是改变学生畏学、厌学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 引导学生坦然面对失败。学习困难学生的自暴自弃往往是在失败的情境下产生的。失败的信息启动不良动机模式,诱发消极的防御机制——避免失败。为了避免再次失败,他们索性采取退避行为,同时对学习任务采取更深的自我卷入倾向。所以,让学习困难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与鼓励他们取得成功是同等重要的。成功与失败是一对孪生子,“失败乃成功之母”。因此,当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受到挫折时,教师不要对他们的能力做出更多的评论,而是要引导他们从失败中寻找可以改进的因素,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

2. 鼓励学生接受挑战性任务。班杜拉给挑战性任务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指有一定困难,但经过个人努力能够解决的任务,也就是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的任务。如果教师一味让学生去应付低水平的任务,是不可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的,过分容易的成功不具有强化的价值。班杜拉认为,容易的成功是一种常规性行为,对常规性行为的奖励并不反映人的功效,所以不能促进个人的内在动机;而接受挑战性任务是一种进取性行为,对进取性行为的奖励能够证实人的功效。我们在分层递进教学实验中实施同卷分层,鼓励层次较低的学生在完成同层作业的基础上尝试高一层的作业,这便是一种挑战性任务。实践证明,它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分层教学达到递进的目的。

王海霞

帖子数 : 95
注册日期 : 11-10-11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