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2 posters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大自然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是形形色色的。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品读课文
(一)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提问:这是爬满墙的爬山虎,首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2
指名答。(预设:爬山虎的叶子很多,铺满了墙面。叶尖一顺朝下,没有重叠的。)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2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交流:预设:5
A色美:绿得那么新鲜。由“嫩红”到“嫩绿”再到“绿得新鲜”。
B形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
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从“均匀”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看起来叶子很美。
从“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很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C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这么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师生齐读。1
作者能够把叶子写的这么美,是与作者的一种好习惯分不开的,你知道是什么好习惯吗?(认真观察)1
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过渡: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先写叶子呢?(预设:因为叶子靠爬山虎的脚才能够爬满墙。我们通常会从远处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走近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如没人回答则说:我们在这画一个问号,先来看看爬虎山的脚)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2
大家仔细阅读写爬山虎脚样子的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做上标记。板书:脚的样子:位置、形状、颜色。3
预设:位置:长在茎上。
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的。
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爬山虎的脚长的什么样。
观看课件,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1
这里的最后一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你知道“这”是指什么吗?(细丝)
这一段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了呢?(注意)1
过渡:那么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根据以下几方面小组合作学习:5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B找出爬的动词,在底下画上标记。C演示爬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小组汇报,指名一人到前面来演示爬的过程,其他同学跟着演示。师朗读给以提示。3
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问:它是不是只往上爬?你怎么知道的?2
预设: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
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我们赶紧来看一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男女生分句读。2
交流:(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的关系)
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段)2
作者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机动:齐读这两段)
理清顺序,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再次欣赏课文录像。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4
叶圣陶爷爷就是这样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留心观察,才给我们写出了爬山虎的脚这样美的文章。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课下我们也学一学叶圣陶爷爷留心细致观察的方法,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2
教学目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大自然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是形形色色的。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品读课文
(一)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提问:这是爬满墙的爬山虎,首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2
指名答。(预设:爬山虎的叶子很多,铺满了墙面。叶尖一顺朝下,没有重叠的。)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2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交流:预设:5
A色美:绿得那么新鲜。由“嫩红”到“嫩绿”再到“绿得新鲜”。
B形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
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从“均匀”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看起来叶子很美。
从“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很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C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这么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师生齐读。1
作者能够把叶子写的这么美,是与作者的一种好习惯分不开的,你知道是什么好习惯吗?(认真观察)1
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过渡: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先写叶子呢?(预设:因为叶子靠爬山虎的脚才能够爬满墙。我们通常会从远处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走近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如没人回答则说:我们在这画一个问号,先来看看爬虎山的脚)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2
大家仔细阅读写爬山虎脚样子的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做上标记。板书:脚的样子:位置、形状、颜色。3
预设:位置:长在茎上。
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的。
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爬山虎的脚长的什么样。
观看课件,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1
这里的最后一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你知道“这”是指什么吗?(细丝)
这一段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了呢?(注意)1
过渡:那么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根据以下几方面小组合作学习:5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B找出爬的动词,在底下画上标记。C演示爬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小组汇报,指名一人到前面来演示爬的过程,其他同学跟着演示。师朗读给以提示。3
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问:它是不是只往上爬?你怎么知道的?2
预设: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
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我们赶紧来看一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男女生分句读。2
交流:(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的关系)
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段)2
作者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机动:齐读这两段)
理清顺序,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再次欣赏课文录像。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4
叶圣陶爷爷就是这样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留心观察,才给我们写出了爬山虎的脚这样美的文章。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课下我们也学一学叶圣陶爷爷留心细致观察的方法,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2
大道小学薛冬艳- 帖子数 : 227
注册日期 : 11-03-01
回复: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成功之处:
一、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定教。在备课时,我充分分析学情,设计出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对于课堂提问部分,我多次修改教案,每次修改都会删改一些无效的或无用的问题,争取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每当我抛出一个问题,都会有很多同学举手响应,而且都能回答到点子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使全班学生都能融入到学习中来,而且能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觉得这就初步达到了课堂的高效。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对于课文的读,我就采用了自由读、默读、齐读、师范读、男女生分句读等方式,而且每次读都有一定的目的,让学生都有事可做,知道每一次读都要完成哪些任务。
课文的文字叙述毕竟是片面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没有见过爬山虎,所以,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出优美的课件辅助教学,在必要用的地方用上课件,比如爬山虎脚的样子,怎样爬等部分。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爬山虎的脚的一个表象,我又制作了一个随文的视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对于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体会作者留心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我在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这方面的渗透。例如,在课初,观察叶子的图片时,我提问:“最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请你认真观察图片,你能发现爬山虎叶子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明确从远处最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所以叶圣陶爷爷就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而要观察爬山虎的脚,就得走近了观察。在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后,我又提示学生关注“注意”这个词,这个词也说明了作者有留心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相结合。
困惑之处:课堂上有一个生成问题,我自己感觉处理的不是很好。在我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一自然段也说明了爬山虎的脚离不开墙时,有一个学生感觉是第四自然段,但又不知道是哪一句说明了这种关系。和她同组的一个学生也认为是这一段,但找到的那句话并没用明确说明脚与墙的关系。于是我就让第一个学生读第一句话,这位学生可能是太紧张了,不知道是哪句了,还是旁边的同学提醒才知道是哪一句。
现在静下心来思考,我这个环节可以处理:爬山虎的脚要想生长,就必须要巴住东西,比如墙,那么我们课文中有一整个自然段都是在说这爬山虎是生长在墙边的,大家快速的找一找,看看是哪一自然段?也许这样处理就不会出现上面的情况了。
一、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定教。在备课时,我充分分析学情,设计出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对于课堂提问部分,我多次修改教案,每次修改都会删改一些无效的或无用的问题,争取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每当我抛出一个问题,都会有很多同学举手响应,而且都能回答到点子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使全班学生都能融入到学习中来,而且能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觉得这就初步达到了课堂的高效。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如对于课文的读,我就采用了自由读、默读、齐读、师范读、男女生分句读等方式,而且每次读都有一定的目的,让学生都有事可做,知道每一次读都要完成哪些任务。
课文的文字叙述毕竟是片面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没有见过爬山虎,所以,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出优美的课件辅助教学,在必要用的地方用上课件,比如爬山虎脚的样子,怎样爬等部分。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爬山虎的脚的一个表象,我又制作了一个随文的视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对于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体会作者留心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我在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这方面的渗透。例如,在课初,观察叶子的图片时,我提问:“最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请你认真观察图片,你能发现爬山虎叶子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明确从远处最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所以叶圣陶爷爷就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而要观察爬山虎的脚,就得走近了观察。在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后,我又提示学生关注“注意”这个词,这个词也说明了作者有留心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相结合。
困惑之处:课堂上有一个生成问题,我自己感觉处理的不是很好。在我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一自然段也说明了爬山虎的脚离不开墙时,有一个学生感觉是第四自然段,但又不知道是哪一句说明了这种关系。和她同组的一个学生也认为是这一段,但找到的那句话并没用明确说明脚与墙的关系。于是我就让第一个学生读第一句话,这位学生可能是太紧张了,不知道是哪句了,还是旁边的同学提醒才知道是哪一句。
现在静下心来思考,我这个环节可以处理:爬山虎的脚要想生长,就必须要巴住东西,比如墙,那么我们课文中有一整个自然段都是在说这爬山虎是生长在墙边的,大家快速的找一找,看看是哪一自然段?也许这样处理就不会出现上面的情况了。
大道小学薛冬艳- 帖子数 : 227
注册日期 : 11-03-0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