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提、要:真实性问题一直是外语教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随着英语教学法 ,特别是交际法的不断发展 ,英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性问题已经远非使用原版教材那么简单。真实性不是抽象的 ,也不是绝对的。相反 ,真实性是具体的 ,并涵盖许多不同的方面。本文所探讨的真实性问题 ,涉及的将不仅仅是语言教材 ,还包括课堂活动、 课堂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等诸方面。从多个层面、 多个视角 ,结合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来分析、 审视英语教学中的真实性问题 ,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外语教学的本质。
对于英语教学中真实性问题的讨论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 ,其焦点主要是语言材料和教材的真实性(Widdowson , 1978 :79) 。之后随着交际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和跨文化研究的发展 ,真实性问题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 ,从语言材料拓展到了课堂活动、 交际情景、 社会文化因素等各个方面。
一、 语言材料真实性的辨证理解
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指没有被简化或改动过的蕴涵真实信息的日常语言 ,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原始材料(Morrow , 1977 : 13) 。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交际法教学的一项要求。传统外语教学中根据词汇和语法的要求人为编造的语言材料脱离现实生活 ,缺乏交际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语言交流能力。真实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接触真实自然的语言 ,了解交际话语和背景文化 ,并能在课堂活动和社会交际之间建立联系 ,使学生领会到所学习的语言材料就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语言交际。
真实的材料是实际交际活动的材料 ,而不是专门为语言教学准备的材料 (Nunan ,1989 :54) ,如报刊杂志、 因特网上的文章、 广告等;电台、 电视台的新闻、 评论、 访谈等;电影、 戏剧、 歌曲等;有关西方历史、 地理、 自然常识的原版教材等;英美人士的演讲或讲话录音等;旅游地图、 景点介绍、 航班时刻表、 餐馆菜单、 宾馆旅客登记表、 海关申报单等;法律文书、 案例分析、 商业信函、 产品说明书等。这些材料源于生活中的具体情景 ,可以使语言材料生动、 有趣、 实用 ,更有教学意义。在外语教学中,真实的语言材料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规范的用法和表达为外语学习提供了范例;话题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不仅学习西方的语言,还了解西方的文化、 习俗和思维方式,使学习的过程更生动有趣,学习的内容更深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种渴望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的内在动机,将更有利于他们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一方面要选择真实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例如 ,初学者读不懂原版的报刊杂志文章 ,他们在词汇量和语法结构上都会遇到障碍。教师可以让他们接触一些简单的对话、 时刻表、 菜单、 路牌、 指令牌等;中高级学习者可以接触一些小说、 散文、 诗歌等。考虑到初学者的实际水平 ,我们还不妨使用一些经过加工的材料 ,在真实、 可信的基础上 ,删除一些难句和生词 ,更换某些词语 ,甚至在结构上作一些改动。我们也可以根据真实情景编制材料 — — — 这些材料或出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之手 ,或出于熟悉英语社会文化的人之手 ,虽然是虚构的 ,但却能符合真实情景(卢晓仙 ,2003) 。 另外 ,话题和风格的选择也取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掌握基本交际技能的基础上 ,商务专业的学生应多接触一些商务类语言材料 ,为将来的商务交际做好准备;理科学生应多接触一些科技类语言材料 ,为将来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因此 ,我们要辩证地认识语言材料的真实性。真实性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 相对的 ,涵盖不同的方面 ,涉及不同的程度 ,并取决于学习对象和学习场合等诸多因素。有时出于教学的需要 ,我们只能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但过于绝对化会使我们寸步难行。
二、 语言材料的文化真实性
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还包括跨文化真实性(全建强 ,2001) ,即真实反映社会文化环境 ,包括人文思想、 地理历史、 思维方式等多个层面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真实的语言材料更强调文化背景知识 ,更注重社会性和文化性。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 ,文化包括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历史文化提供的是社会历史背景 ,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反映当前的时代特征 ,是社会历史的延续和发展 ,具有时代性。当前 ,许多外语教材都喜欢选择一些历史悠久的经典名作、 名篇 ,这本无可厚非。但时代性也是真实性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 ,语言文化也在发展变化。真实的教材也要反映当代的生活方式和最新的文化信息。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 网络获取最新的材料 ,选择当代作品和最新的流行话题 ,结合学生的学习行为 ,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
语言材料的文化真实性强调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 ,提倡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桥梁 ,促进相互理解 ,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敏感性。但有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 ,过于注重语法和词汇本身 ,忽视了文化上的真实性 ,诱导学生把不同的语言文化混为一谈 ,从而使学习者不自觉地用错误的或模式化的观点看待外国文化 ,导致他们对外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全建强 ,2001) 。
一本教材不可能包罗所有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为了避免片面性,体现真实性,我们需要一支跨学科、 跨文化的教材编写队伍,包括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 历史学家、 自然科学家、 语言学家、 摄影师等(含外籍专家) 。由他们仔细选材,按主题进行分类,对文化现象分级,并提供真实有趣的图片。真实的外语教材应当既具综合性,又具科学性;话题广泛而内容严谨,鼓励学生以一种开放的胸襟积极体验外国文化、 面对文化差异,并通过比较分析,在两种文化之间建立双向联系:一方面能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外国文化;另一方面又能深入思考本国文化如何被目标语社会所理解。 三、 课堂活动的真实性 — — — 对真实材料的合理使用 著名语言学家 Widdows on (1978 :80)认为材料的真实性与真实的材料是不同的概念。真实的材料是就材料本身而言;而材料的真实性是指材料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它存在于学习者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是对材料的合理使用,对材料做出的恰当反应。换言之,真实的材料应辅之以相应的交际活动和以真实交际为目的的课堂活动。学习者在课堂中接触到的语言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听到和看到的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中要完成的任务和活动就是现实生活中可能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教材中的词汇、 结构、语法和情景关系 ,让学生接触规范的语言、 充实有趣的内容和真实的交际 ,还要多方位、 多层面地利用真实的材料 ,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鼓励学生更大的参与 ,促进学生语言、 认知和交际能力的系统发展。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 ,而不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课堂活动的交际性 ,无论材料如何真实 ,也发挥不了作用。
1.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
课堂交际性活动包括获取技能和使用技能两个步骤。前者涉及语言学习 ,后者才是语言应用 ( Rivers & Temperley , 1978 : 4) 。语言教学的过程既是教授语言知识体系的过程 ,更是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过程。学生既是语言的学习者 ,更是语言的使用者。理解学生的双重身份 ,将有利于语言教学的开展。顾曰国(1998 :66)曾以学游泳为例 ,提出我们学游泳是阅读有关游泳的书籍 ,还是在游泳池或江河里边实践、 边领会 ? 答案当然是众人皆知的。同样 ,在语言教学中 ,学生也应像学游泳那样 ,充分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 ,参与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 教师根据真实的材料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时 ,不能一味考虑如何教授有关语言的知识 ,还应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 ,设计真实的课堂活动 ,为学生运用、 实践语言提供机会。例如 ,在听天气预报的课堂活动中 ,天气预报的材料是真实的 ,但如何根据材料开展课堂活动呢 ? 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听材料 ,然后决定是否可以去野餐。Widdowson (1978 : 80) 认为第二种选择是真实的语言运用 ,因为它需要学生对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信息做出合适的反应和判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景。第一种选择只注意教授学生某项语言技能 ,而似乎脱离了现实生活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把天气预报听写下来。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排斥听写活动。虽然听写不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 ,却是真实的语言学习活动。语言学习活动侧重学习知识和获取技能 ,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交际技能(Lit tlewood , 1981 : ,也是课堂活动所必须的。我们应正确认识语言学习活动和语言运用活动之间的这种联系。教师设计的课堂交际活动和任务往往分为好几个步骤和环节 ,有些是语言学习活动 ,有些是语言运用活动 ,不是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只要具备与特定教育环境相适应的交际和认知目标 ,非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也可以成为真实有效的语言学习活动 ,为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打下基础(Widdowson ,1990 :45) 。以上述天气预报的活动为例 ,假设学生都是初学者 ,教学重点是表示温度和用 rainy ,fine ,cloudy 等形容词描述天气。教师第一步可以让学生在听录音时记下温度和描述天气的形容词;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天气情况 ,决定这一天和朋友去哪里。第一个任务虽然不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 ,但却是真实的语言学习活动 ,这种记录语言的技能有益于他们今后在真实场景下的交流。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我们不仅要关注有关语言运用的活动 ,还要关注真实的语言学习行为 ,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习任务。
2.课堂活动的交际性
课堂活动应具备交际性 ,这是交际教学法早就提出的 ,也已被广泛接受 (Widdow2son , 1978 : 67) 。但如何才算课堂活动的交际性 ? 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中多开展对话活动 ,让学生多开口 ,就算是课堂交际了。我们不妨看一个有关现在进行时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指着图片问学生 “What is John do2ing ?”,然后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回答“He iswashing the car .” 。教师先让一个同学回答 ,然后再全班齐声回答。接着 ,教师再问学生“Is he washing the bicycle ?”,学生回答 “No ,he isn’ t .” 。类似的问答在课堂活动中经常发生。如: “What’ s your name ?”, “Where areyou f rom ?” 和 “How old are you ?” 等等。但问题在于教师和学生早已通过图片知道了问题的答案 ,大家都能看到图片中 John 在做什么。既然都知道了答案 ,又何必问呢 ? 这样的反复提问和显而易见的答案 ,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更不能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欲望。真正的交际活动以获取信息为目的 ,注重师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 ,注重听说双方的角色、 地位、 情感、 态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共享的知识和客观场景等。语言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不是目的 ,是手段 ,是活动参与者通过正确的语法和规范的表达获取交流信息的手段。交际法理论提出 ,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真正交流必须存在信息沟(information gap) ,即交际的一方知道某些信息 ,另一方却不知道。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沟组织活动。没有了信息沟 ,课堂活动将变得机械和不自然(Harmer ,1998 :88) 。 在真正的课堂交际活动中 ,教师要设计不同的情景框架 ,通过信息沟 ,有效地组合各种活动。真实性的课堂交际应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 ,真正融入角色(Harmer , 1998 :88) 。真实的交际活动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学生会在交际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并出现犹豫、 幽默、 恭维、 尴尬、 脸红等各种自然反应。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 ,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答案存在多种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 发现和探索 ,结合情景 ,找出关系 ,给出合理的解释。答案没有对错之分 ,而是通过逻辑思维构建思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真正的交际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具有交际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非真实的交际活动往往以考试等功利性目的作为学习动机。一旦出现交际失败或交际障碍 ,学生往往会以老师教得不好、 材料乏味等外因作为借口 ,最后导致恶性循环。而真正的交际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 — — —体会交际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总之 ,语言活动如果离开了交际这一目的 ,丧失了交际功能 ,也就没有了真实性。
3.课堂活动的社会文化性
语言教学不能满足于单纯的交际功能 ,外语学习也不仅仅是学单词、 学语法。语言具有社会性(陈原 ,1983 :27) 。真实的语言活动还能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乐趣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通过比较不同的社会和文化 ,从另一个角度和层面理解世界 ,完善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态度 ,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 文化教学一直都应该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Byram , 1989 :39) 。但长期以来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却被割裂开来 ,我们通过语言来教文化 ,却没有把语言当作文化来教(Kramsch , 1993 : 91) 。Kramsch (1993 : 183)把课堂活动的文化真实性分为三个层面:通过恰当的交流获取信息;理解他人以及外国文化和社会;在理解他人和外国文化的过程中理解自己和本国文化。对于他国文化 ,我们不能单纯模仿和接受 ,但也不能一味排斥。身处异国文化之外(out sider)的我们应批判性地理解外国文化和社会习俗;但同时我们又是局内人(insider) ,应积极融合到文化交流中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话题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 分析和思考;通过熟悉话题、 了解文化背景知识 ,使他们在获得知识和心智发展的同时 ,培养文化上的敏感性(Byram , 1989 :102) 。
四、 环境的真实性
有种观点认为 ,课堂这一教学环境本身就缺乏真实性 ,它不可能提供完全真实的社会场景 ,一切只能模拟。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第二语言的学习本身就不可能与第一语言的习得一模一样 ,更何况教室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学习场所:师生的确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课堂学习也是人生真实的经历。虽然课堂交流有其特殊性 ,但课堂教学本身也具有真实性。我们应在承认其真实性的基础上 ,进一步开发课堂教学的外部环境和潜力 ,如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张贴英文海报等方式营造外语学习的人性化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发挥能动性 ,引导学生融入角色 ,激发交流的欲望和学习的动机 ,感受交际成功带来的自信和荣耀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为将来的真实交际做准备。
同时 ,我们也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资源。每个进入教室的学生都是真实的个体 ,他们带入课堂的资料、 知识、 观点和态度也是真实的。学生们可以共享信息、 交流观点 ,并利用自己的语言能力理解活动情景 ,认识到其中的交际价值(Swan , 1985) ,并创造性地赋予活动真实性。这就是为什么学生能在课堂活动中把一些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 生动活泼的原因。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并不是孤立无援的 ,这种师生共同参与也是真实性的一部分。语言既是一种教学媒介 ,本身又蕴涵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对英语教学真实性问题的关注就体现了这一原则。教师和学校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开设学校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过程更容易、 更有效。如果学校与外部社会没有区别 ,那么学校教育的优势何在 ? 学生为何还要来课堂学习 ?因此 ,我们一定要保持并完善课堂教学的特色 ,所谓的 “不真实” 恰恰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长处
对于英语教学中真实性问题的讨论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 ,其焦点主要是语言材料和教材的真实性(Widdowson , 1978 :79) 。之后随着交际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和跨文化研究的发展 ,真实性问题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 ,从语言材料拓展到了课堂活动、 交际情景、 社会文化因素等各个方面。
一、 语言材料真实性的辨证理解
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指没有被简化或改动过的蕴涵真实信息的日常语言 ,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原始材料(Morrow , 1977 : 13) 。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交际法教学的一项要求。传统外语教学中根据词汇和语法的要求人为编造的语言材料脱离现实生活 ,缺乏交际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语言交流能力。真实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接触真实自然的语言 ,了解交际话语和背景文化 ,并能在课堂活动和社会交际之间建立联系 ,使学生领会到所学习的语言材料就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语言交际。
真实的材料是实际交际活动的材料 ,而不是专门为语言教学准备的材料 (Nunan ,1989 :54) ,如报刊杂志、 因特网上的文章、 广告等;电台、 电视台的新闻、 评论、 访谈等;电影、 戏剧、 歌曲等;有关西方历史、 地理、 自然常识的原版教材等;英美人士的演讲或讲话录音等;旅游地图、 景点介绍、 航班时刻表、 餐馆菜单、 宾馆旅客登记表、 海关申报单等;法律文书、 案例分析、 商业信函、 产品说明书等。这些材料源于生活中的具体情景 ,可以使语言材料生动、 有趣、 实用 ,更有教学意义。在外语教学中,真实的语言材料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规范的用法和表达为外语学习提供了范例;话题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不仅学习西方的语言,还了解西方的文化、 习俗和思维方式,使学习的过程更生动有趣,学习的内容更深刻,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种渴望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的内在动机,将更有利于他们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一方面要选择真实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例如 ,初学者读不懂原版的报刊杂志文章 ,他们在词汇量和语法结构上都会遇到障碍。教师可以让他们接触一些简单的对话、 时刻表、 菜单、 路牌、 指令牌等;中高级学习者可以接触一些小说、 散文、 诗歌等。考虑到初学者的实际水平 ,我们还不妨使用一些经过加工的材料 ,在真实、 可信的基础上 ,删除一些难句和生词 ,更换某些词语 ,甚至在结构上作一些改动。我们也可以根据真实情景编制材料 — — — 这些材料或出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之手 ,或出于熟悉英语社会文化的人之手 ,虽然是虚构的 ,但却能符合真实情景(卢晓仙 ,2003) 。 另外 ,话题和风格的选择也取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掌握基本交际技能的基础上 ,商务专业的学生应多接触一些商务类语言材料 ,为将来的商务交际做好准备;理科学生应多接触一些科技类语言材料 ,为将来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因此 ,我们要辩证地认识语言材料的真实性。真实性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 相对的 ,涵盖不同的方面 ,涉及不同的程度 ,并取决于学习对象和学习场合等诸多因素。有时出于教学的需要 ,我们只能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但过于绝对化会使我们寸步难行。
二、 语言材料的文化真实性
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还包括跨文化真实性(全建强 ,2001) ,即真实反映社会文化环境 ,包括人文思想、 地理历史、 思维方式等多个层面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真实的语言材料更强调文化背景知识 ,更注重社会性和文化性。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 ,文化包括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历史文化提供的是社会历史背景 ,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反映当前的时代特征 ,是社会历史的延续和发展 ,具有时代性。当前 ,许多外语教材都喜欢选择一些历史悠久的经典名作、 名篇 ,这本无可厚非。但时代性也是真实性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 ,语言文化也在发展变化。真实的教材也要反映当代的生活方式和最新的文化信息。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 网络获取最新的材料 ,选择当代作品和最新的流行话题 ,结合学生的学习行为 ,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
语言材料的文化真实性强调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 ,提倡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桥梁 ,促进相互理解 ,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敏感性。但有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 ,过于注重语法和词汇本身 ,忽视了文化上的真实性 ,诱导学生把不同的语言文化混为一谈 ,从而使学习者不自觉地用错误的或模式化的观点看待外国文化 ,导致他们对外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全建强 ,2001) 。
一本教材不可能包罗所有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为了避免片面性,体现真实性,我们需要一支跨学科、 跨文化的教材编写队伍,包括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 历史学家、 自然科学家、 语言学家、 摄影师等(含外籍专家) 。由他们仔细选材,按主题进行分类,对文化现象分级,并提供真实有趣的图片。真实的外语教材应当既具综合性,又具科学性;话题广泛而内容严谨,鼓励学生以一种开放的胸襟积极体验外国文化、 面对文化差异,并通过比较分析,在两种文化之间建立双向联系:一方面能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外国文化;另一方面又能深入思考本国文化如何被目标语社会所理解。 三、 课堂活动的真实性 — — — 对真实材料的合理使用 著名语言学家 Widdows on (1978 :80)认为材料的真实性与真实的材料是不同的概念。真实的材料是就材料本身而言;而材料的真实性是指材料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它存在于学习者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是对材料的合理使用,对材料做出的恰当反应。换言之,真实的材料应辅之以相应的交际活动和以真实交际为目的的课堂活动。学习者在课堂中接触到的语言应该是现实生活中听到和看到的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中要完成的任务和活动就是现实生活中可能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教材中的词汇、 结构、语法和情景关系 ,让学生接触规范的语言、 充实有趣的内容和真实的交际 ,还要多方位、 多层面地利用真实的材料 ,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鼓励学生更大的参与 ,促进学生语言、 认知和交际能力的系统发展。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 ,而不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课堂活动的交际性 ,无论材料如何真实 ,也发挥不了作用。
1.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
课堂交际性活动包括获取技能和使用技能两个步骤。前者涉及语言学习 ,后者才是语言应用 ( Rivers & Temperley , 1978 : 4) 。语言教学的过程既是教授语言知识体系的过程 ,更是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过程。学生既是语言的学习者 ,更是语言的使用者。理解学生的双重身份 ,将有利于语言教学的开展。顾曰国(1998 :66)曾以学游泳为例 ,提出我们学游泳是阅读有关游泳的书籍 ,还是在游泳池或江河里边实践、 边领会 ? 答案当然是众人皆知的。同样 ,在语言教学中 ,学生也应像学游泳那样 ,充分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 ,参与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 教师根据真实的材料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时 ,不能一味考虑如何教授有关语言的知识 ,还应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 ,设计真实的课堂活动 ,为学生运用、 实践语言提供机会。例如 ,在听天气预报的课堂活动中 ,天气预报的材料是真实的 ,但如何根据材料开展课堂活动呢 ? 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听材料 ,然后决定是否可以去野餐。Widdowson (1978 : 80) 认为第二种选择是真实的语言运用 ,因为它需要学生对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信息做出合适的反应和判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景。第一种选择只注意教授学生某项语言技能 ,而似乎脱离了现实生活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把天气预报听写下来。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排斥听写活动。虽然听写不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 ,却是真实的语言学习活动。语言学习活动侧重学习知识和获取技能 ,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交际技能(Lit tlewood , 1981 : ,也是课堂活动所必须的。我们应正确认识语言学习活动和语言运用活动之间的这种联系。教师设计的课堂交际活动和任务往往分为好几个步骤和环节 ,有些是语言学习活动 ,有些是语言运用活动 ,不是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只要具备与特定教育环境相适应的交际和认知目标 ,非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也可以成为真实有效的语言学习活动 ,为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打下基础(Widdowson ,1990 :45) 。以上述天气预报的活动为例 ,假设学生都是初学者 ,教学重点是表示温度和用 rainy ,fine ,cloudy 等形容词描述天气。教师第一步可以让学生在听录音时记下温度和描述天气的形容词;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天气情况 ,决定这一天和朋友去哪里。第一个任务虽然不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 ,但却是真实的语言学习活动 ,这种记录语言的技能有益于他们今后在真实场景下的交流。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我们不仅要关注有关语言运用的活动 ,还要关注真实的语言学习行为 ,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习任务。
2.课堂活动的交际性
课堂活动应具备交际性 ,这是交际教学法早就提出的 ,也已被广泛接受 (Widdow2son , 1978 : 67) 。但如何才算课堂活动的交际性 ? 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中多开展对话活动 ,让学生多开口 ,就算是课堂交际了。我们不妨看一个有关现在进行时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指着图片问学生 “What is John do2ing ?”,然后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回答“He iswashing the car .” 。教师先让一个同学回答 ,然后再全班齐声回答。接着 ,教师再问学生“Is he washing the bicycle ?”,学生回答 “No ,he isn’ t .” 。类似的问答在课堂活动中经常发生。如: “What’ s your name ?”, “Where areyou f rom ?” 和 “How old are you ?” 等等。但问题在于教师和学生早已通过图片知道了问题的答案 ,大家都能看到图片中 John 在做什么。既然都知道了答案 ,又何必问呢 ? 这样的反复提问和显而易见的答案 ,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更不能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欲望。真正的交际活动以获取信息为目的 ,注重师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流 ,注重听说双方的角色、 地位、 情感、 态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共享的知识和客观场景等。语言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不是目的 ,是手段 ,是活动参与者通过正确的语法和规范的表达获取交流信息的手段。交际法理论提出 ,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真正交流必须存在信息沟(information gap) ,即交际的一方知道某些信息 ,另一方却不知道。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沟组织活动。没有了信息沟 ,课堂活动将变得机械和不自然(Harmer ,1998 :88) 。 在真正的课堂交际活动中 ,教师要设计不同的情景框架 ,通过信息沟 ,有效地组合各种活动。真实性的课堂交际应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 ,真正融入角色(Harmer , 1998 :88) 。真实的交际活动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学生会在交际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并出现犹豫、 幽默、 恭维、 尴尬、 脸红等各种自然反应。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 ,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答案存在多种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 发现和探索 ,结合情景 ,找出关系 ,给出合理的解释。答案没有对错之分 ,而是通过逻辑思维构建思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真正的交际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具有交际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非真实的交际活动往往以考试等功利性目的作为学习动机。一旦出现交际失败或交际障碍 ,学生往往会以老师教得不好、 材料乏味等外因作为借口 ,最后导致恶性循环。而真正的交际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 — — —体会交际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总之 ,语言活动如果离开了交际这一目的 ,丧失了交际功能 ,也就没有了真实性。
3.课堂活动的社会文化性
语言教学不能满足于单纯的交际功能 ,外语学习也不仅仅是学单词、 学语法。语言具有社会性(陈原 ,1983 :27) 。真实的语言活动还能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乐趣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通过比较不同的社会和文化 ,从另一个角度和层面理解世界 ,完善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态度 ,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 文化教学一直都应该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Byram , 1989 :39) 。但长期以来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却被割裂开来 ,我们通过语言来教文化 ,却没有把语言当作文化来教(Kramsch , 1993 : 91) 。Kramsch (1993 : 183)把课堂活动的文化真实性分为三个层面:通过恰当的交流获取信息;理解他人以及外国文化和社会;在理解他人和外国文化的过程中理解自己和本国文化。对于他国文化 ,我们不能单纯模仿和接受 ,但也不能一味排斥。身处异国文化之外(out sider)的我们应批判性地理解外国文化和社会习俗;但同时我们又是局内人(insider) ,应积极融合到文化交流中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话题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 分析和思考;通过熟悉话题、 了解文化背景知识 ,使他们在获得知识和心智发展的同时 ,培养文化上的敏感性(Byram , 1989 :102) 。
四、 环境的真实性
有种观点认为 ,课堂这一教学环境本身就缺乏真实性 ,它不可能提供完全真实的社会场景 ,一切只能模拟。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第二语言的学习本身就不可能与第一语言的习得一模一样 ,更何况教室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学习场所:师生的确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课堂学习也是人生真实的经历。虽然课堂交流有其特殊性 ,但课堂教学本身也具有真实性。我们应在承认其真实性的基础上 ,进一步开发课堂教学的外部环境和潜力 ,如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张贴英文海报等方式营造外语学习的人性化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发挥能动性 ,引导学生融入角色 ,激发交流的欲望和学习的动机 ,感受交际成功带来的自信和荣耀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为将来的真实交际做准备。
同时 ,我们也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资源。每个进入教室的学生都是真实的个体 ,他们带入课堂的资料、 知识、 观点和态度也是真实的。学生们可以共享信息、 交流观点 ,并利用自己的语言能力理解活动情景 ,认识到其中的交际价值(Swan , 1985) ,并创造性地赋予活动真实性。这就是为什么学生能在课堂活动中把一些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 生动活泼的原因。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并不是孤立无援的 ,这种师生共同参与也是真实性的一部分。语言既是一种教学媒介 ,本身又蕴涵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对英语教学真实性问题的关注就体现了这一原则。教师和学校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开设学校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过程更容易、 更有效。如果学校与外部社会没有区别 ,那么学校教育的优势何在 ? 学生为何还要来课堂学习 ?因此 ,我们一定要保持并完善课堂教学的特色 ,所谓的 “不真实” 恰恰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长处
大道小学刘敬超- 帖子数 : 41
注册日期 : 11-10-28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