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评价用语对学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案例分析
2 posters
教师课堂评价用语对学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这个词谁来读?”课堂上老师面带微笑地问。“我来读,我来!”很多人都举起了手,老师非常高兴。“你读!”随着老师的手指一点,一位小男生亮着嗓门读了起来。刚读完,老师伸出了大拇指,“读得真棒,表扬!”。“你再读读。”老师又点了一位小女生,这个女孩的发音标准,翘舌音到位,读完后教师也伸出大拇指,“读得太好了!”“啪啪啪!”又是一阵掌声。接着开始读课文了,有一位学生,一个字都没读错,但没有语感,老师说:“你真棒!”,又有一位学生,声音特别响亮自信,老师说:“你读得真好!”还有一位学生把感情也读出来了,老师真是感到非常的满意:“太棒了,表扬他!”
点评:这位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要激起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更加踊跃的回答问题。可是,他却忽略了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从回答中发现学生的缺点并帮其改正。上述例子中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除了老师表扬的优点以外肯定会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可是这位老师给每位同学的评价都以一个“好”字代替,都没有指出到底是好在哪里,这样就有可能给学生一种错觉一只要我回答问题老师就会说好,而懒于去思考自己该在那些方面注意,也就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水平了。
从以上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课堂教学评价用语,不能滥用“好”字,问题的解决,岂是一个“好”字了得。尊重学生不能仅用“好”字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能依赖一个“好”字。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评价,切实的,符合每个学生的特点的评价。应该注重心灵的沟通和知识的升华。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实现这样角色的转变,首先应从语言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导向性,通过即时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二:两位老师处理一位学生碰到数学难题的情景
情景一:
学生:第4题我不会做。
老师:哪一部分不明白?
学生:我就是不会做,太难了!
老师:我知道你能做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前面三题你都做对了。第4题是相似的,只不过稍难了一些。你用同样的一种方式开头,但这里需要一个额外的步骤。想一想前面的三题,然后看看能否解决第4题。一会儿我再来看看你做得怎么样。
情景二:
学生:第4题我不会做。
老师:你不会?为什么?
学生:我就是不会做,太难了!
老师:不要说你不会做——我们从来不说我们不会做。你努力过了吗?
学生:是的,但就是不会做。
老师:前面三题你都做了,可能第4题要多花点精力。再试试看!
点评:第一位老师表达了积极的期望,提供了有效具体的建议,然而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代劳。在给出前三题的反馈时,他具体指出答案是对的,并将成功归因于学生的能力与知识,因而支持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他还提供了一些知道性的帮助,使学生对自己不会做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增强了他做题的信心。第二位老师既没有提供有用的指导,也没有可信的鼓励。他表达的只是一种单方面的,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期望,让学生毫无理由相信进一步的努力会导致成功。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总结
由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得知教师课堂上的评价用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一句的得体的温暖人心的评语足以令人铭记终身;反之,一句刺痛人心的带有侮辱性的评语也足以给人留下永久的心灵创伤。日常教学中教师恰当的课堂评价用语中所蕴含的期望、鼓励等情感力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能、乃至发展学生个性心理的作用。
点评:这位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要激起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更加踊跃的回答问题。可是,他却忽略了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从回答中发现学生的缺点并帮其改正。上述例子中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除了老师表扬的优点以外肯定会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可是这位老师给每位同学的评价都以一个“好”字代替,都没有指出到底是好在哪里,这样就有可能给学生一种错觉一只要我回答问题老师就会说好,而懒于去思考自己该在那些方面注意,也就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水平了。
从以上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课堂教学评价用语,不能滥用“好”字,问题的解决,岂是一个“好”字了得。尊重学生不能仅用“好”字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能依赖一个“好”字。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评价,切实的,符合每个学生的特点的评价。应该注重心灵的沟通和知识的升华。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实现这样角色的转变,首先应从语言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导向性,通过即时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二:两位老师处理一位学生碰到数学难题的情景
情景一:
学生:第4题我不会做。
老师:哪一部分不明白?
学生:我就是不会做,太难了!
老师:我知道你能做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前面三题你都做对了。第4题是相似的,只不过稍难了一些。你用同样的一种方式开头,但这里需要一个额外的步骤。想一想前面的三题,然后看看能否解决第4题。一会儿我再来看看你做得怎么样。
情景二:
学生:第4题我不会做。
老师:你不会?为什么?
学生:我就是不会做,太难了!
老师:不要说你不会做——我们从来不说我们不会做。你努力过了吗?
学生:是的,但就是不会做。
老师:前面三题你都做了,可能第4题要多花点精力。再试试看!
点评:第一位老师表达了积极的期望,提供了有效具体的建议,然而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代劳。在给出前三题的反馈时,他具体指出答案是对的,并将成功归因于学生的能力与知识,因而支持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他还提供了一些知道性的帮助,使学生对自己不会做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增强了他做题的信心。第二位老师既没有提供有用的指导,也没有可信的鼓励。他表达的只是一种单方面的,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期望,让学生毫无理由相信进一步的努力会导致成功。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的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总结
由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得知教师课堂上的评价用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一句的得体的温暖人心的评语足以令人铭记终身;反之,一句刺痛人心的带有侮辱性的评语也足以给人留下永久的心灵创伤。日常教学中教师恰当的课堂评价用语中所蕴含的期望、鼓励等情感力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能、乃至发展学生个性心理的作用。
周军- 帖子数 : 210
注册日期 : 11-02-24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