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庄教育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对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的认识 

向下

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对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的认识  Empty 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对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的认识 

帖子  甘凤林 周四 三月 17, 2011 9:24 pm

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
——对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的认识 

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强调优秀诗文的诵读及个性化情感的体验等,是阅读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与1992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较,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在继承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认识、理解这些变化,是落实阅读教学改革理念的单础,决定着小学第二学段语文课程的改革。
  一、淡化段落教学,强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没有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等有关段落教学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的要求:‘佛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何认识、理解这样的变化,以及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得到落实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没有把段落作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 改点是阅读教学整体理念发生变化的结果,是阅 读教学理念改准的直接体现。打破了原来侧重问、 句、段、将的阅读教学顺序,不再以词、句、段、篇作为阅读能力发展的外显标志。也就是说,如果以同、句、段、篇分别作为小学低、中。高年段阅读教 学重点,就意味着小学高年段把篇作为阅读重点 的阅读能力高于把段作为阅读重点的中年段阅读 能力,而以问匈为重点的阅读能力则是最低的。实际上,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并不一定遵循这样的线形逻辑顺序,也并不一定呈现出这样的显性变化。阅读的初始阶段,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恰恰是重点。所以,2001年课程标准从阅读教学的开始就 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第二学段也自然贯彻、延 续这样的理念。第二,这样的要求意味着实现这 个目标的手段或途径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每篇课文都必须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在这个学段的阅读材料中,诗歌、故事等还占相当大的 比例,通过诵读、表演、复述等活动也可以实现初 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的目标,为教师和学生 灵活地尝试各种途径和手段创造机会。第三,降低要求,避免繁琐化,为学生能够直接与文本进行 对话提供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把原来侧重了解段与段的关系、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等程序简化,不再被这样程式化的操作所牵掣,学生就会有 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阅读文本。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对课文有初步的把握和体会就可以了, 应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拔高或要求太多。
  长期以来小学中年级重视段落教学,是一个 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考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建国前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对段落的教学并不突出,一般只是在默读教学要求中才提到分段的问题,如默读应该正确、迅速。 扼要,所谓扼要就是提纲挚领,如划分段落。寻求 要点等。从一些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过程和顺 序也可说明这个问题,例如1941年们。学国语科 课程标准》,“读书教学的顺序大要如下:(1)概览 全文。(2)试述大意。(3)了解内容。(4)提出生字 新词及难解语句,逐个解释明白。(5)阅读练习。 (6)摘要表述(即写提纲、作报告或笔记心得等)。”根据以上的历史资料,至少可以做这样的判断,不注重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等有关段落的教学,至少不将其作为教学重点。
   令人深思的是,建国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非常重视段落教学,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大纲产生了这样的变化,从各个时期的大纲本体很难发现根据。50年代还没有特意突出、强调段落教学,而只是要求编段落大意。“编段落大意的目的 在使儿童深入理解课文,抓住全课的思想内容,把 全课的思想内容在头脑里构成一个提纲。”(1956 年大纲)这样的要求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 解和全面把握,发展到后来已经不仅仅如此。“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 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次序安 排材料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986年大纲)也就是说,通过分段,既要理解主 要内容,也要了解文章结构。
  大纲把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当作小学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产生了许多问题。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原本是手 段,不是目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本末倒置, 把手段当作了目的,学生和教师更注重的是分段 的准确,以及是否记住了段落大意,而忽视了能否 通过这些途径实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当然,由 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对课文和人物形象 进行肢解性的分析,对所有的课文包括诗歌都按 照同样的套路进行模式化解析,等等,这些问题必 然促使对原来注重段落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革。
  二、重视复述,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于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 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于这样的阅读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第一,从复述的对象 来看,是有明确的规定性和指向性的,即指具有一 定情节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而并不是所有课文都 要求复述。其原因在于这样的内容适合复述,学 生也有兴趣,只要能够讲出大意即可。第二,对于 这样的课文,学生关注的重点是作品中的形象。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把作品中的形象拟人化,无 论是否有生命都将其当作人;或者把自己融入作 品中,把自己当作其中的形象,很难把自己与作品 中的形象区分开来,甚至把作品的情境当作现实 世界,以至于一些孩子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第三,在复述这样的作品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 受,鼓励学生对作品人物等发表看法、观点,并相 互交流。第四,在第二学段把叙事性作品的阅读 目标进行单独表述,也意味着对阅读内容的指 向。经过第一学段的识字和阅读教学,学生具备了阅读的基础,因而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应该成 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样 的任务,阅读动力和阅读量是关键。根据这个学 段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具有生动的形 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所以,这样的作品应该成 为这个学段阅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 教学中也要根据这些作品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把复述作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值得思考和讨论的。 考察各个时期的大纲,对复述教学功能和价值的认识是较为充分的,虽然有的侧重在阅读教学方 面,有的侧重在听话、说话教学方面,但是都非常 重视复述教学,认为复述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偎 高语言和思维能力。正是因为复述教学的价值具有复合性的特点,所以有时将其归入阅读教学,有 时作为说话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正是语文教学 综合性特点的表现。从阅读教学来说,复述直接 体现着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更 为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教学中, 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课文特点采取不同的要求,将复述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另外,学生对课文的复述一方面是对课文理 解的直接体现,同时也为学生相互交流提供了素材和机会。在实际的教学中,复述不应该仅仅被认为是单向的信息输出,简单地对课文的重复。再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包含着学生对课文的 理解、认识,以及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态度 等。
  三、在强调朗读和默读的同时,增加了学习略读的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各个年级的一贯要求。没有对此按年级进行要求层次的明确划分,这是朗读的特点决定的,同时也因为课文的 难易等因素决定、制约着朗读的水平。对不同课 文的朗读水平直接体现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 度,对不同程度课文的朗读也就已经表明了要求 层次的差别。在小学阶段,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朗 读基础,一般都是从小学二年级就要开始学习默读。默读重在提高阅读的速度。在开始阶段.默读只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即可,然后逐渐要求不动 唇。默读是通过视觉的感知,而省去发音器官参 与阅读活动的过程,从而使阅读加快速度。因此, 朗读和默读成为中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朗读的要求没有变化,对默读的基本要求也没有变化,即 ‘初步学会默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基础上, 对默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 方提出疑问。’本问撞在默读中提出问题。;相对于 1992年大纲侧重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三年级要求“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四年级‘就按要求默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有一定的速度”。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默读中提出疑问,所提出的问题可能也不仅仅局 限在课文主要内容方面。在默读中积极思考名B够 提出问题,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同 时,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是推动学生继续深入阅读、思考的动力。
  除了朗读和默读,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在 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增加了略读教学:“学习略 读,粗知文章大意。”也许人们对略读的定义,以及略读是否应该属于默读等问题存在着争议,但是 可能都不否认在阅读教学中突出。强调略读、例览 等方面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长期以来 重视朗读和默读教学的基础一f,把不求甚解、了解文章大意的略读作为小学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说明小学中年段阅读教学发生了重大 变化。众所周知对已略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不是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创举,建国前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就对略读有明确 的要求,如问32年们。学课程标准国讲在“教学 要点’才有这样的要求:“每周除精读外,应有定时 指导儿童略读。”“略读的图书,须欣赏的、实用的。 参考的三项并重,但依年级而异其分量。”但是,建 国后几十年以来忽视了略读的要求,而一直延续这样的认识:“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 重要的训练。”(992年大纲)其次,综观2001年 《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要求,第二学段学习 略读,第三学段学习例览,到第四学段能够较为熟 练地运用略读和削览的方法,说明这是通盘考虑的结果。如果简单地以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待这方面改革的话,这是在加强阅读的广度,即扩大阅读范围,增加知识面,拓展学生的视野等。
  不难发现,增加学习略读的要求以及这方面的整体安排和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即主动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以几何级数在快速增K,小议信息量在快速增长,而已信息的变化幅度和速度也在加快就够迅速地搜集、选择信后、,对信息做出判断并进行处理,成为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这样的变化和要求必然体现在语文课程改革之中,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体现在各学段的阅读教学中。


甘凤林

帖子数 : 75
注册日期 : 11-02-23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