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 posters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没有教过中年级的语文课程,参加完学校的语文集体备课后,对中年级的阅读课文教学还有很多困惑 。无意中看到这篇文章,觉得颇有收获,希望能对中年级的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第二学段(小学3-4年级,亦称小学中年级段)语文实验教材,对小学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真研究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特点,优化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措施,保证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质量,是避免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分化,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下面我想结合自己对《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小学中年级段语文实验教材的学习,谈谈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理解,并就开学以来在教学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谈谈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课堂操作的建议。
一、潜心处理教材 用心钻研教参
(一)充分利用好单元导语,注重单元整合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个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内容。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的揭示专题。所以,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不能忽视导语。每个单元的导语一般都是两段话,包含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层面。第一段话用来激发兴趣,点明专题,适合朗读,有的也可背诵;第二段用来提示学习重点、学习方法,明示读写训练点,适合让学生默读,以快速找到这样的“点”。
(二)同样重视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在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而且均是随课文识字,这就意味着识字在阅读课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样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实际中怎样把握呢?我认为,首先,正确区分语文书后横线条里和方格中的字。横线条里的字有的是在本篇课文中首次出现,有的是以前出现过、却不要求掌握的,而一旦出现在横线条里就要求学生必须会认、会读,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检查的。对于一些繁、难字,要引导学生重点识记,既不可用时过多也不能一略而过。三年级的学生刚从低年段过渡上来,识字的任务很重,教师必须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把生字认准、认实,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识字方法,有一定基础,任务量相对轻一些,所以教师在处理上可以稍微放手。方格中的字有的是以前就认识但不要求写的,有的是本节课刚出现就要求写的。只要是这里面的字,必须做到“四会”,即会读、会认、会写、会用。其次,要加强写字教学。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特别是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讲求写字的质量。
(三)区别好精读与略读课文的教学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精读不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
1、精读课文的教学
要求精读的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词、句的训练
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训练中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二是积累,三是运用。 首先,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如读词语,熟字组新词,反义词练习,形容词叠词的练习,词语的搭配练习,句式的练习等等,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练习,不断复习巩固,举一反三,防止形近字、同音字混淆。其次,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会遇到许多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要弄懂词句的意思,我们不提倡以词解词、解句,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或者用一些图片、音像资料,将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形象可感知的内容;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如,三年级上册《风筝》(我查词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科利亚的木匣》(联系上文,我明白了“果然”的意思《陶罐和铁罐》 ( “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 )、 《孔子拜师》(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矛和盾的集合》(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 再次,重视积累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词句的积累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得好,会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符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而且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今后的学习是终生受益的。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学习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 如,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中反义词的巧用、《赵州桥》的过渡语、《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围绕一句话写具体、《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关于枝条的描写等。
(2)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
第一, 要加强朗读的指导。 要重视示范朗读,中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因此,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句子, 教师要勇于发挥示范作用。
第二,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如初读课文要能够读得正确、流利,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细读课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读出感悟;赏读课文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另外还要重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阅读后要留给学生自己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教师在这方面,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或仅流于形式,学生读书以后,有了体会、感受,却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交流。
第三,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现在老师在引导全班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读完了课文后干什么,往往重视不够,使得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无事可做。“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 这个“整体”应该包括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朗读。有的老师要问,课堂上只有40分钟,哪有时间呢?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明确哪些是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内容,用什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也不必要扳开揉碎、反反复复地去讲。现在课堂上虽然学生读书的形式多样,但每次朗读的效果并不明显。有时候,老师试图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实际上还是牵着学生走。
第四,教学中还要重视继续加强默读的指导。 低年级开始要注意引导学习默读,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嘴唇,不发声音。中年级仍然要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默读课文,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听听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要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2、略读课文的教学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二者同样重要。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由此可见,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那么,在教学上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二、合理把握课时 明确具体目标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更是灵魂,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充分重视目标对提高教学效率的巨大作用。现在我们语文课一周只有五、六节,而语文课文的篇数却并没有减少,均在32篇左右,可谓时间紧任务重。一般情况下,用两课时完成一篇精读课文的教学,用一课时完成一篇略读课文的教学。通常精读课文的课时目标分配如下:第一课时,要完成识字任务、对课文朗读的检查、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完成初读与细读)、解决泡泡里的问题及部分课后问题(一般为课后二、三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处理要遵循整体性,一般不提倡断章取义。第二课时,通读全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赏读(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特别好的地方背下来)、积累运用好词好句、拓展课后问题、较有目的地搞小练笔、还可以进行巩固识字、加强写字训练……
三、追求过程合理 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过程是否优化,直接决定教学结果是否有效。为了追求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我们认为首先要加强预习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标自然段、画生字、练读课文……唯恐顾及不周,其实这些事完全可以放在课前做。那么,预习都需要干些什么呢?要多读课文,直到读熟为止,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但是整体的把握;认识书后横线条里的字;要通过查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试着解疑课题;试着提出不懂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有内容方面的,而且要有语言方面的,诸如,这儿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写?试着回答课后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的集中学习作好准备,打有准备之仗。
对于课堂上的流程,我有如下建议:导入环节——提倡在中年级不要浪费过多时间(不超过1/10,提倡2分钟左右),更提倡开门见山的导入。对于有的课题要进行简单的处理,如读音的强调、字形的提醒、词语的初步了解、甚至于标点的理解等;预习检查环节——首先是提读课文,要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并及时评价看看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有错字、添字、掉字、甚至包括标点的停顿是否合适等)。接着集中检查识字,要体现层次性:出示书中的词——单独出现横线条里的字 ——简单交流(提醒易错的读音、字形)。理解课文环节——在这个环节要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具体说来,整体把握是读课文,看看你都知道了什么?或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也就是在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领悟需要教师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特点进行研读,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要善于找准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一般情况下,语文书后的第二题就具有这个特点,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牢牢地抓住。最后回归整体,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指名朗读,检查读书效果;学习课前的连接语,参照提示独立阅读,发表阅读感受;回顾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交流。需要强调的是,略读课文必须一课时完成。
最后,我谈一下课堂中板书的设计。
针对教材而言,板书是文章精华的浓缩,文章的筋骨。板书设计得好,运用得好,能化复杂为简单,化紊乱为条理,化抽象为直观。板书的设计要为学习文章服务,选材要从文中来,到文中去,遵循板书的科学性及充分发挥板书的艺术性而精心设计板书,能使学生学起来省时,省力,省事,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结构。无论如何,板书的设计力求要收到“讲起来方便,写起来顺手,看起来自然,记起来深刻”的良好效果,并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当然,要真正发挥板书的功效,要与教师精辟地讲解、分析、提问、讨论等教学活动相互协调、联系起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法”,只要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与文本对话,其间教师要启发、诱导、点拨甚至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无定法”,只要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法,直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大家对怎样才能搞好阅读教学都有着不同的思考,我所提出的建议仅供大家进行教学研究时参考。相信有了大家更有价值的生成,我们的语文课必定会上得更加扎实、有效。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第二学段(小学3-4年级,亦称小学中年级段)语文实验教材,对小学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真研究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特点,优化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措施,保证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的质量,是避免小学阶段学生阅读能力分化,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下面我想结合自己对《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小学中年级段语文实验教材的学习,谈谈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理解,并就开学以来在教学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谈谈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课堂操作的建议。
一、潜心处理教材 用心钻研教参
(一)充分利用好单元导语,注重单元整合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个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内容。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的揭示专题。所以,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不能忽视导语。每个单元的导语一般都是两段话,包含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层面。第一段话用来激发兴趣,点明专题,适合朗读,有的也可背诵;第二段用来提示学习重点、学习方法,明示读写训练点,适合让学生默读,以快速找到这样的“点”。
(二)同样重视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在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而且均是随课文识字,这就意味着识字在阅读课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样的教学要求在教学实际中怎样把握呢?我认为,首先,正确区分语文书后横线条里和方格中的字。横线条里的字有的是在本篇课文中首次出现,有的是以前出现过、却不要求掌握的,而一旦出现在横线条里就要求学生必须会认、会读,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检查的。对于一些繁、难字,要引导学生重点识记,既不可用时过多也不能一略而过。三年级的学生刚从低年段过渡上来,识字的任务很重,教师必须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把生字认准、认实,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识字方法,有一定基础,任务量相对轻一些,所以教师在处理上可以稍微放手。方格中的字有的是以前就认识但不要求写的,有的是本节课刚出现就要求写的。只要是这里面的字,必须做到“四会”,即会读、会认、会写、会用。其次,要加强写字教学。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特别是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讲求写字的质量。
(三)区别好精读与略读课文的教学
从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精读不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
1、精读课文的教学
要求精读的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词、句的训练
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训练中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二是积累,三是运用。 首先,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如读词语,熟字组新词,反义词练习,形容词叠词的练习,词语的搭配练习,句式的练习等等,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练习,不断复习巩固,举一反三,防止形近字、同音字混淆。其次,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会遇到许多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要弄懂词句的意思,我们不提倡以词解词、解句,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或者用一些图片、音像资料,将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形象可感知的内容;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如,三年级上册《风筝》(我查词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科利亚的木匣》(联系上文,我明白了“果然”的意思《陶罐和铁罐》 ( “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 )、 《孔子拜师》(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矛和盾的集合》(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 再次,重视积累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词句的积累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得好,会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符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而且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今后的学习是终生受益的。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学习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 如,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中反义词的巧用、《赵州桥》的过渡语、《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围绕一句话写具体、《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关于枝条的描写等。
(2)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
第一, 要加强朗读的指导。 要重视示范朗读,中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因此,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句子, 教师要勇于发挥示范作用。
第二,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如初读课文要能够读得正确、流利,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细读课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读出感悟;赏读课文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另外还要重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阅读后要留给学生自己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教师在这方面,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或仅流于形式,学生读书以后,有了体会、感受,却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交流。
第三,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现在老师在引导全班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读完了课文后干什么,往往重视不够,使得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无事可做。“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 这个“整体”应该包括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朗读。有的老师要问,课堂上只有40分钟,哪有时间呢?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明确哪些是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内容,用什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也不必要扳开揉碎、反反复复地去讲。现在课堂上虽然学生读书的形式多样,但每次朗读的效果并不明显。有时候,老师试图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实际上还是牵着学生走。
第四,教学中还要重视继续加强默读的指导。 低年级开始要注意引导学习默读,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嘴唇,不发声音。中年级仍然要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默读课文,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听听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要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2、略读课文的教学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二者同样重要。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由此可见,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那么,在教学上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二、合理把握课时 明确具体目标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更是灵魂,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充分重视目标对提高教学效率的巨大作用。现在我们语文课一周只有五、六节,而语文课文的篇数却并没有减少,均在32篇左右,可谓时间紧任务重。一般情况下,用两课时完成一篇精读课文的教学,用一课时完成一篇略读课文的教学。通常精读课文的课时目标分配如下:第一课时,要完成识字任务、对课文朗读的检查、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完成初读与细读)、解决泡泡里的问题及部分课后问题(一般为课后二、三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处理要遵循整体性,一般不提倡断章取义。第二课时,通读全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赏读(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特别好的地方背下来)、积累运用好词好句、拓展课后问题、较有目的地搞小练笔、还可以进行巩固识字、加强写字训练……
三、追求过程合理 提高教学实效
教学过程是否优化,直接决定教学结果是否有效。为了追求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我们认为首先要加强预习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标自然段、画生字、练读课文……唯恐顾及不周,其实这些事完全可以放在课前做。那么,预习都需要干些什么呢?要多读课文,直到读熟为止,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但是整体的把握;认识书后横线条里的字;要通过查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试着解疑课题;试着提出不懂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有内容方面的,而且要有语言方面的,诸如,这儿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写?试着回答课后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的集中学习作好准备,打有准备之仗。
对于课堂上的流程,我有如下建议:导入环节——提倡在中年级不要浪费过多时间(不超过1/10,提倡2分钟左右),更提倡开门见山的导入。对于有的课题要进行简单的处理,如读音的强调、字形的提醒、词语的初步了解、甚至于标点的理解等;预习检查环节——首先是提读课文,要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并及时评价看看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有错字、添字、掉字、甚至包括标点的停顿是否合适等)。接着集中检查识字,要体现层次性:出示书中的词——单独出现横线条里的字 ——简单交流(提醒易错的读音、字形)。理解课文环节——在这个环节要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具体说来,整体把握是读课文,看看你都知道了什么?或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也就是在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领悟需要教师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特点进行研读,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教师要善于找准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一般情况下,语文书后的第二题就具有这个特点,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牢牢地抓住。最后回归整体,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
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指名朗读,检查读书效果;学习课前的连接语,参照提示独立阅读,发表阅读感受;回顾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交流。需要强调的是,略读课文必须一课时完成。
最后,我谈一下课堂中板书的设计。
针对教材而言,板书是文章精华的浓缩,文章的筋骨。板书设计得好,运用得好,能化复杂为简单,化紊乱为条理,化抽象为直观。板书的设计要为学习文章服务,选材要从文中来,到文中去,遵循板书的科学性及充分发挥板书的艺术性而精心设计板书,能使学生学起来省时,省力,省事,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结构。无论如何,板书的设计力求要收到“讲起来方便,写起来顺手,看起来自然,记起来深刻”的良好效果,并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当然,要真正发挥板书的功效,要与教师精辟地讲解、分析、提问、讨论等教学活动相互协调、联系起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法”,只要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与文本对话,其间教师要启发、诱导、点拨甚至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无定法”,只要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法,直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大家对怎样才能搞好阅读教学都有着不同的思考,我所提出的建议仅供大家进行教学研究时参考。相信有了大家更有价值的生成,我们的语文课必定会上得更加扎实、有效。
甘凤林- 帖子数 : 75
注册日期 : 11-02-23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